城市建设不能盲目地追求高楼大厦
(应把生态和文化融入城市建设)
刘纯银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去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用诗情画意的笔触描摹着美丽图景;今年初,随着西咸新区获批为我国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后,该区在专家的论证下,将按照“现代田园城市”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3月26日《人民日报》)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却较大比重地注重城市规模的扩张、高楼大厦的建设,甚至片面地认为这是加速城镇化进程的有效方法。于是高楼大厦、通途马路、遍地厂房……在很多人眼里,就成为了城镇化的关键词。这不,近几年仅摩天大楼的高度就不断刷新:2012年,武汉有关方面宣布要将原高606米的武汉绿地中心“拔高”30米,以超越632米的“上海中心”,争夺中国第一高楼;随后,高达660米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钢结构开建;去年,长沙号称“世界第一高楼”的“天空之城”正式“奠基”……正如媒体报道:近年来世界上新建的超高建筑大多数在发展中国家,其中中国占据了半壁江山。
其实,无论从经济实惠角度还是从安全角度来看,建造两座400米的高楼远远强于建造一座800米的高楼。那为何在很多城市却热衷地建设超高的摩天大楼呢?其根本原因是少数政府和开发商追求所谓地标效应的心理在起作用。
为避免千城一面,摒弃参与高楼竞赛,不搞大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城市建设,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在47平方公里的核心区,拿出20%作为绿化用地。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内的沣河、渭河等6条河流进行河道治理、建设沿河景观带,沿新城核心区周边道路建设12.2公里的城市“绿环”;同时构建一条从新城核心区蜿蜒而过、长6.8公里、宽200—500米的连续生态绿廊,中部还还设计了占地约1平方公里的中央公园,形如“翡翠项链”上的“绿坠”。沣西如此“大方”,底气何在?沣西新城管委会主任刘宇斌一语道破:“打好优质的生态本底,才能奠定良性的发展格局。反过来,沣西集约型、高产出的产业定位和形态,也在为生态布局‘优结构’腾空间”。
建设世界第一高楼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因为第一的高度是很容易被刷新、被超越的。一个城市唯一不能被超越和抄袭的就是这个城市内在的特色。因此,各地应将生态的、可持续的、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融入到城市建设建设中去,并注重传承城市历史记忆、文化基因和软件建设。要懂得只有让城市建筑有文化的底蕴和内涵,符合地域文化的传统,提升建设软件建设,才能让城市真正成为人们舒适的生活、工作场所,这也是倡导城市建设最终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因。正如西咸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军所言,城镇化不是“圈地盖楼”,作为建设者,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要遵循现代规划理念,让建设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常言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让我们回归城市建设的理性和初衷,以生态环保、绿色低碳为导向,牢固树立生态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能源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不断丰富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进一步探索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新方式,为居民建设生态、宜居、具有归属感和自豪感的生活环境,让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也只有这样才能让生活城市里的人们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