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上“辩驳”的五个方法


1.反问反驳法

反问句常常不需要回答,因为它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确定的内容,答案就包含于问句之中。同一个意思,反问句比其它句式显得更有力度。比如“难道不是这样吗”就比“是这样”有力得多。因此,反驳中,经常使用反问。上述几例中都含有反问句式。这里再举一例。

在“文革”中,有人指责抗日战争中的百团大战招惹了日本人,导致他们滥施暴行,借以攻击彭德怀。在一次批判会上,彭德怀义正辞严地反问道:“请问,‘九一八’日本侵占我国东北是谁招惹来的?‘七七’卢沟桥事变又是谁惹恼了侵略者?我再请问,日本鬼子对我国同胞惨无人道的烧杀,难道只是在百团大战以后才开始的吗?”

这一连串的反问,显得气势磅礴,力大无比,驳得对方无话可说。

2.事例反驳法

事实胜于雄辩。用铁的事实来驳斥错误观点是最有力度的,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反驳方法。列举与对方观点相反的典型事例,就可以证明其谬误。

一天,马晔和他的好友陈琳一起咏读千古名篇《滕王阁序》。读了之后,陈琳叹惜说:“王勃这样的一代才子,可惜20多岁就遇难了,智力早熟的人都是早亡的啊!”

马晔对陈琳的观点不敢苟同。他想了想,反驳道:“比王勃不过晚100多年的白居易,五六岁能做诗,9岁就通声律,却活到了74岁。控制论的创始人诺伯特·维纳,10岁入大学,14岁就毕业于哈佛大学,也活到了70岁。他们不都是智力早熟的人吗?但他们并不都是早亡的呀!”陈琳被驳得无话可说了。

陈琳采用以偏概全的不完全归纳法,由王勃这一特殊的个例就得出“智力早熟的人都是早亡的”这一结论。马晔通过列举两个相反的事例,一中一外,有古有今,而且都是大家熟知的名人,以典型事例有力地反驳了陈琳的观点。

3.比喻反驳法

通过比喻的方式把抽象的道理浅显化,可以省去许多口舌。适当地将比喻法运用到反驳中,可以把道理讲得更具体、更生动、更通俗,也更加鲜明有力。

有一次,著名作家刘绍棠在国外发表演讲时,有人问道:“共产党这么英明伟大,为什么就不能容纳一点点自由化的东西呢?”

刘绍棠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大声问道:“你们看我的身体怎么样?”

听众见他身材魁梧,红光满面,众口一词:“很健康!”

刘绍棠接着说:“谢谢!尽管我刘绍棠如此壮实,但是,要让我去吃苍蝇,我是决不干的!”

听众热烈地鼓起掌来。

刘绍棠的反驳思路是:英明伟大的共产党不能容纳(西方反华势力所鼓吹的)自由化,就好比健壮的身体决不吸收害人的苍蝇一样。这就比直接用讲道理的方式来反驳更巧妙,更省事,也更有力度。

4.幽默反驳法

幽默可以活跃气氛,对于错误言论的批驳也可以用幽默的方法,绵里藏针,力度尽在其中。

有人曾批评英国首相丘吉尔做事不能处理得“尽善尽美”。丘吉尔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幽”了对方一“默”,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位船夫救起了一个即将溺死的孩子。一星期后,一位太太叫住这位船夫,问他:“上星期救我孩子命的人是不是你?”

船夫回答:“是我!”

太太说:“我找你好几天了,终于找到了……”

“是吗?”船夫有点不好意思起来。

太太问道:“我孩子的帽子呢?”

船夫愕然了。

这个故事十分有趣。太太不思恩图报,而船夫误认为她要报恩,结果大大出人意料:太太竟然要找船夫要回她溺水孩子的帽子!丘吉尔通过这个幽默故事告诉批评者:做任何事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就如同船夫救起孩子而未能捞起孩子的帽子一样;同样道理,要求我丘吉尔做事“尽善尽美”是不可能的。用幽默的故事去反驳,非常有力。批评者在愉悦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丘吉尔的反驳,不再对丘吉尔责备求全了。

5.反面反驳法

在组织反驳的时候,既要从正面入手,也要从反面打开缺口,这样才显得思路周全,论证也更有力度。

有一年的亚洲大专辩论赛决赛,辩题是:发展旅游业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正方同学在反驳反方的观点“发展旅游业弊大于利”时,这样说:“如果发展旅游业是弊大于利的话,那么,为什么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参加这次辩论比赛的中国、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呢?难道这些国家和地区那么多领导人都是愚不可及的吗?”

正方同学从正面(发展旅游业有诸多好处)反驳之后,再转入反面驳斥--“如果发展旅游业是弊大于利的话,那么……”,正反对照,就显得思维缜密,无懈可击,反驳更加雄辩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