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陷内战的伊拉克何去何从?


  

再陷内战的伊拉克何去何从?

 

就在美国调兵遣将、全面布局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时候,伊拉克国内冲突急速升级——从先前的反对派零星点点的暴力恐怖袭击,迅速聚合为成规模、称建制的集团,并直接向城市发动进攻,伊拉克再次陷入内战。

据统计,2013年,伊拉克全境发生的各种恐怖袭击和暴力冲突共导致8868人死亡——其中7818人是平民,另有超过1.8万人受伤。

2014年1月4日,伊拉克政府已失去对安巴尔省重镇费卢杰的控制,基地组织的武装分子公开宣布占领此地并建立所谓的“伊斯兰国”。这也是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一拉,基地武装分子第一次对该国重要城市如此高调的实施控制。

6月10日和11日,反政府武装相继占领重要城市摩苏尔和提克里特,并向首都巴格达推进。之前消息称,反政府武装一度抵近至距离首都巴格达90公里,面对反政府武装的攻势,伊拉克政府军士气低落,许多士兵放弃抵抗,纷纷溃逃。

伊拉克反对现政府武装已呈星火燎原之势,一直观望的美国终于坐不住了——

6月13日,奥巴马在美国白宫发表讲话,称伊拉克的安全局势不仅对伊拉克人民构成威胁,也对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构成威胁。他表示美国暂不考虑向伊拉克派遣地面部队,但不排除除此之外的“军事选项”,以应对伊拉克反政府武装的攻势。他表示将在几天内作出以何种方式援助伊拉克安全部队的决定。

6月14日,美国国防部部长哈格尔下令布什号航空母舰由北阿拉伯海驶入波斯湾海域,以随时应对日益紧张的伊拉克国内局势。随同布什号航母进入波斯湾的还有一艘导弹巡洋舰和一艘导弹驱逐舰。

有美国强大兵力坐阵波斯湾,任反对派武装再疯狂,想必也翻不了天。

与美国一起行动的,还有伊拉克政府军的绝地反击。据半岛电视台报道,伊政府军14日夺回北部萨拉赫丁省的部分城市,并准备在北部地区发起大规模反攻。同时,在地处贯穿南北要道的萨马拉市南郊,政府军成功阻击了一伙“伊斯兰国”武装分子,迫使后者向西部沙漠逃窜。总理马利基誓言:“萨马拉不会是最后的防线,而是收复失地的集结点和跳板。”伊拉克政府军发言人称,“我们重新掌控了主动权,我们将解放摩苏尔,以及被反政府武装占据的其他地区。”

目前,伊拉克大批青年已经被动员起来,准备参军与极端反对派决一死战。


15日在巴格达,大批伊拉克青年自愿参军与极端组织作战。图为一伊军士兵向志愿兵车队招手。


与此同时,伊朗传出“派遣革命卫队施援”的消息。与伊拉克总理马利基同属什叶派的伊朗总统鲁哈尼上周六称:“伊朗已经做好准备,如果接到请求,将帮助伊拉克——如果美国对伊拉克境内的恐怖组织采取行动,伊朗可能考虑与美合作,打击逊尼派极端分子”。尽管伊朗官方一再否认直接出兵,但英国《卫报》引述伊拉克高官的话称,伊朗过去48小时已派出2000名精锐部队入境助阵,其中1500人抵达东部迪亚拉省,其余500人进入西部。

 

关于伊拉克极端反对派,笔者认为,抛开一切因素,其面对已经广泛动员民众的现政府、虎视眈眈的美国舰队飞机、伊朗准备帮助的坚定决心,应该坚持不了多久。

有人将反对派主要定性为基地分子,我认为其成分应该相对复杂——至少包括基地分子、原萨达姆余党、以及伊拉克内外反对力量发展的后进分子······

各支反对力量利用美国渐次撤兵,以及伊拉克现政府从事战后整合与重建工作的档口,从零星的恐怖袭击逐渐聚合,终成星火燎原之势,但在国内外如此庞大的镇压力量面前,确实难以长久,事实上,他们已经完全暴露。

极端恐怖主义者的力量主要在没有暴露之前,一旦暴露,将成过街老鼠,在现代世界,其会迅速消亡。

最新消息,反对派武装将大量屠杀政府军俘虏的视频放在网上——最大规模达到1700人(真实性尚待证实),或许他们想要“过把瘾”,以借此威胁政府军,但其实这会激起更为广泛的仇恨与反对,只会加速自己灭亡,他们被极端的思想与情绪冲昏头脑,连争取人心都不会,又怎么成大事呢?

但是反过来看问题,由于镇压反对派,必然在伊拉克埋下新的仇恨——伊斯兰世界本来就充满教派冲突与种族仇视,由于美国推翻原先逊尼派领袖萨达姆·侯赛因而扶持什叶派上台,并在伊斯兰世界非常神圣的宰牲节第一天处死萨达姆而激起广泛仇恨,这次反对派的迅速聚合和爆发,很大程度上是把针对美国的仇恨撒在现政府身上。

即便如此,从长久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融通,伊斯兰教派隔阂必然浅化乃至于消弭。从大的层面来看,伊拉克国内这次反对派的聚合与总爆发,也将激起伊拉克在更为广泛的战线上凝聚与团结,从而在将反对派 镇压下去之后,能在更加广泛与融通的意义上发展经济和面对民主。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不妨将伊拉克这次严重的暴乱看做是伊拉克教派融合、经济整合与民主发展的重新回炉。伊拉克国内将在更加广泛与深刻彻的伊斯兰宗教基础上发展现代经济、接纳与发展民主政治。不久之后,伊拉克经济的政治应该会有一个升级与质的蜕变。

伊拉克是这样,乌克兰也会如此,世界都会如此,这是基本趋势与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