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生物质能源


 生物质能源具有能源、环境和促进农村经济的三大功能,可谓“一石三鸟”,而“三农功能”在中国又具特殊意义,因各国国情不同,侧重点各异。

  在美国,200多家生物燃料加工厂中的绝大多数均分散于农村和由农民自办,发展生物燃料的最大受益者是美国农民。巴西总统卢拉说:“巴西十分注重通过发展生物燃料带动农业增长,使农民富裕起来,更好地解决粮食与贫困问题。”欧盟委员会(2007)提出:“在复杂的能源政策描述中,可再生能源部门最为突出,因为它有能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减少污染,而生物燃料是唯一可以大规模替代交通部门汽油和柴油的清洁能源。”德国农业部长Renate Kuenast说:“提供可替代化石燃料的最快又最廉价办法就是生物燃料,并以此提高农民和乡村的收入。”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观察2008报告提出:“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势不可挡,它非常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就业机会和抑制油价。”
  按不同生物质原料适宜转化不同能源产品,中国的作物秸秆、能源植物和木本油料等具有年替代3.7亿吨标煤石油,能源林及成型燃料替代2.7亿吨标煤煤炭,以及畜禽粪便和有机废弃物替代1.5亿吨标煤天然气的潜力。中国生物质能源具有年减排20亿吨二氧化碳,年新增农民收入1200-1500亿元和提供约4000万个岗位的潜力。如果将每年约1万亿元的购油款逐渐投向国内,2亿吨进口石油是可以被国产“绿色石油”替代的。
  生物质能源产业在中国已有较好基础。2001年批建了四个以陈化粮为
  
  
  原料的乙醇厂,2006年燃料乙醇产量152万吨,推广乙醇汽油1544万吨,居世界第三位。截至2007年底,中国核准的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约100个,装机容量2500MW,建成投产并网发电的项目总装机容量400MW以上。内蒙毛乌素生物能源发电公司在沙地种植沙柳,将治沙与生物质发电结合,截止8月,25兆瓦机组已稳定并网发电8个月,上网电量0.72亿度。吉林宏日生物质燃料公司以林业剩余物为原料制成颗粒燃料替代燃煤,为长春市四星级吉隆坡酒店4.5万平米用房面积供热,热效率83%,节省费用50%。北京德青源鸡场日处理鸡粪212吨,产沼气1.9万立方米,发电3.84万KWh,一半自用,一半稳定上网。这些星星之火正在中国大地燎原。
  简单算一笔账。据中国国能生物发电集团资料,一个25兆瓦装机容量的生物质发电厂年消耗20万吨秸秆,可替代8.7万吨标煤的燃煤,减排18万吨二氧化碳,农民新增收入5000万元和获得1000多个工作岗位。众所周知,我国每年有7亿多万吨作物秸秆,其中有1亿吨被白白烧掉,污染环境。按以上参数,它可建500个25MW的小型电站,年替代4350万吨标煤和减排9000万吨二氧化碳,农民年新增收入250亿元和得到50多万个工作岗位。最近热议“风电三峡”,而生物质能源稍一出手,仅以被白白烧掉的秸秆的年发电量计,就可相当于一个“三峡”。这个“绿电三峡”的综合效益远胜水电三峡和“风电三峡“。
  生物质原料主要来自农林业,原料生产主要在农林业,加工过程“三农”也可以参与和获得工作岗位。生物质能源产业可以使以初级农产品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能源农业和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全面激活“三农”,将全面改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与质量。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原院长关德范最近著文指出,中国能源发展战略思路要有一个根本的转变,由化石能源转到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轨道上来,“这是唯一的选择,没有其它出路。道理很简单,即我国进入经济转型期的首要任务是改变农村的经济结构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能源战略思路的转变中,首先要针对9亿多农民这样一个大目标,思考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