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视频节目都冲击不了它?


《锵锵三人行》物语

 

《美国受众成长记》一书的作者布茨引导人们发现,正是因受众的主动性下降、个人空间被割裂得越来越小而产生的忧虑,导致了“对电视品位的不满”成为人们争论的“永恒主题”。

 

而窦文涛在《锵锵三人行》中开创了一路新的电视文风,你可以称之为“亲爱的坏品位”。在电视上侃侃而谈,这种具有绅士风度和正襟危坐效果的局面被窦文涛演绎为谈话密宗学和电视私聊家。话痨的力量是无穷的,10年来影响了一大批学舌者、贩口水族和嘴上杠爷。

 

窦文涛说人话、鬼话,但不说神话。窦文涛说生活正确的话,但不说政治正确的话。窦文涛说讨好的话,但不说卖乖的话。窦文涛说聪明而卖弄的话,但不说愚蠢而不自知的话。窦文涛说庸俗的话,但不说高尚的话。窦文涛说反讽的话,但不说愤怒的话。

 

在娱乐受众的同时,他自己身心也得到清洗,受众在被娱乐的同时,发现愤怒已被消解殆尽。

 

“锵锵”的收视率源于窦文涛的“掰扯”,“锵锵”爱好者在内地的诞生得益于凤凰中文台的落地。锵锵小将们读王朔的书、看窦文涛的“三人行”、唱周杰伦的歌,嘻皮雅脸,混入社会,长大成人。老锵锵们则有台必凤凰、凤凰必锵锵,混迹餐桌、遗情酒店。

 

锵锵是最不愤怒的节目。这里没有义愤填膺的谈话嘉宾,只有强烈表述欲的主角。锵锵不反智、不反信息量、不反世界观,不反动。所以,它的智慧是世俗的智慧,是通透的结果。越是俗人,越是有自我批判精神的人,越是把自己姿态放低,越能在这档节目中找到共鸣。

 

在新周刊对锵锵三人行的网络受众调查中,锵锵观众的男女比例达到可贵的平衡,分别占到一半(女50.75%)对一半(男49.25%),这个观众群体的生态平衡来自锵锵在嘉宾上的明智选择:既有聪明男性,也有生猛女人。

 

有77%的人热爱锵锵是因为其话题的热辣和主持人的风格,同时有78%的人表示,窦文涛离开后锵锵将再无颜色。

 

尤其值得浓墨重彩一笔的是,有56%的观众认为锵锵影响了自己生活中的谈话风格,教会了他们怎么有趣怎么来说、更加愿意与朋友交谈以及谈性不是禁忌。

 

锵锵受众在变化。老锵锵们为F40,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老锵锵们追捧三人行。70年代生人从上学时就听说这一档节目,一直到行走江湖进入社会,依然买帐。而新的一代小朋友们则在视频网上能够轻易捕捉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和节目单。网络电视和即时通讯让他们在观看和观感时保持同步。

 

在地域上,每个城市都有锵锵三人行,随时在餐桌上展开话题,在街边店路演。既有京普,也有粤言。不一定长期固定看锵锵,但姿态、语气、语速的拿腔弄调皆已锵锵化。

 

继续消费窦文涛,一档小众节目的受众管理,就在于粗痞地消费后,自个儿遇人锵人、遇鬼锵鬼,浑不吝也锵,越拧巴越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