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秋明
移动互联网已经深刻改变了整个商业社会,也深刻改变了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培训是影响人才、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培训工作必须先一步适应移动互联网的改变,才可能引领公司的发展变革。
提到移动互联网,O2O和SoLoMo是两个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关于他们的含义,网上的分析连篇累牍。作为企业大学从业者,我从培训的角度谈谈我的理解。
Offline(线下)是企业培训的传统形态,无论是课堂培训、行动学习还是体验式学习,绝大多数都是在线下完成的。Online(线上)是Offline(线下)非常重要的补充手段,如e-learning、M-learning等,至于是否能够代替后者,还要看技术的发展以及用户习惯的改变。在培训领域,谈Online to Offline或者Offline to Online都意义不大,而Online & Offline似乎更能体现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混合式学习所带来优势。
再来看到SoLoMo。Social其实反映了成人学习非常重要的动机和促动手段,体现了学员与学员、学员与讲师间关系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现在很多学习类的app都有社交功能,都是基于这个出发点。Local对于培训来说的意义是定制化,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分层教学。从培训的实践来看,要兼顾规模效应与针对性的问题,在培训设计中要给予关注。Mobile极大拓展了培训的物理边界,使培训学习行为不仅仅发生在课堂,而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合适的情境下。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为知识传递创造了非常便利的渠道。
如果我们将O2O+SoLoMo做一个组合,就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培训尝试,它能让我们的培训设计更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习惯。
限于篇幅,我仅就其中几个尝试做个简述:
Online+Social的典型代表:朋友圈分享。很多企业都会要求学员在课后写学习心得。出发点很好,但学员的积极性往往不高。如果我们换个玩法,让学员将学习心得发到朋友圈中进行分享(简短文字+印象深刻的几张照片),通过集赞进行团队比赛,就可以将若干元素融合在一起,往往更能激发学员的表现欲和荣誉感。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让很多未参与到课程的员工感受到学习的热情,提升了主动学习的意愿,实现了学习效果的辐射。
Offline+Local的典型代表: 案例研讨会。一个培训班中,学员很难保证是同一个水平线,这就导致了学习针对性的问题。通过将水平相近的学员归成一组来研讨典型案例的形式,可以实现标准化课程+针对性研讨的效果。因为情况类似,往往能提出更适用的解决建议。对于培训资源有限,无法同时开很多班的企业,这种方法尤其适用。
Online+Mobile的典型代表:碎片化学习(拆课)。现在通过微信订阅号来推短知识的企业很多,但效果还远为达到预期。在我看来,问题的根源在于知识的生产者与知识的接受者之间尚没有深层次的情感互动。在笔者的实践中,我们会让学员自组织,轮流分工拆解所学的课程内容在班级微信群中分享,并组织班级成员研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知识分享和知识的再增值。
在我看来,移动互联网为企业的人才发展创造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将合适的信息,以合适的形态,推送给合适的人!移动互联网,真的让学习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