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断财务造假的利益链条


    日前海联讯的一纸公告,意味着今年4月份其四大股东主动补偿投资者的承诺开始变成现实。公告显示,公司主要股东章锋、孔飙、邢文飚、杨德广出资2亿元设立“海联讯虚假陈述事件投资者利益补偿专项基金”,用于赔偿适格投资者因公司财务数据差错而遭受的损失。对此,中国证监会在上周五表示“支持”。

    海联讯虚假陈述案件有几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所谓的虚假陈述本质上是财务造假,并且横跨于上市前后三年时间。海联讯2011年11月份在创业板挂牌,而从2010年至2012年,其净利润存在虚增现象。根据其今年4月30日的公告,2010年~2012年分别调减净利润359万元、2078万元、340万元。二是此次出资补偿投资者的主要是四位股东,而非由上市公司担责,这在资本市场亦是首次,因此不会影响上市公司财务情况,也保证了上市公司资产的完整性。三是四大股东还承诺,截至2011年底的应收帐款如果截至今年底无法收回或发生坏帐损失,由其全额出资补足,另外还将增持公司股票。四是几位股东的补偿行为,明显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此前,因为万福生科造假上市,平安证券出资3亿元设立相关基金代为补偿投资者,并在市场上树立起良好的示范作用。其实,无论是由保荐机构补偿还是由股东出资补偿,其着眼点均在于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护,而这却是A股市场的一大薄弱环节。因此,监管部门对此不仅表示支持,更希望今后有更多违规公司效仿并付诸实施。

    对于造假上市,虽然实施补偿有利于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但却不应一“补”了之。以海联讯为例。尽管四位股东出资2亿元设立了补偿专项基金,但对于一家通过造假实现上市的公司来讲,因造假性质的恶劣性,这样的公司其实根本不应该跻身于资本市场。另一方面,四位股东目前累计持有上市公司近8600万股股份,按其6月9日停牌时的收盘价12.58元测算,其市值高达近11亿元。如果没有上市,四位股东持股估值根本不会有这么高。用2亿元的资金,换取11亿元的市值,海联讯上市前的“虚假陈述”,到底谁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呢?事实上,“虚假陈述”的受益者绝非只有海联讯的四位股东。因为造假上市,作为造假的主要责任人员,绿大地的何学葵将3000万股股份以每股9.16元的价格转让给云投集团,目前剩余持股市值1.85亿元。通过财务造假,何学葵从资本市场获益数亿元。而类似的一幕,同样在万福生科中重演。

    A股市场中出现众多造假上市的公司,违规成本低固然是顽疾之一,而没有切断造假上市的利益链条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造假上市即使是对投资者进行补偿,其代价其实也是非常有限的,但某些人却能从中获取巨额的利益。付出代价与获利的明显失衡,才是导致违规者不惜铤而走险的根本原因。而这却与现行退市机制存在严重缺陷关系密切。

    上市难退市更难已成A股市场的一大特色。某种意义上讲,造假公司不退市,是因为受到现行法律法规的“保护”所致。即使是造假上市,证券法规定也不过是一“罚”了之。试想,如果对造假上市者一经发现立即责令其退市,并赔偿投资者的损失,利益中人再也不能从中获利,反而因之承担着更大的代价与风险,谁还会有财务造假的冲动?遗憾的是,在前不久监管部门公布的退市制度改革征求意见稿中,对于造假上市者,如果其“全面纠正违法行为、及时撤换有关责任人员、对民事赔偿责任承担作出妥善安排的”,监管部门又为其开启了重新上市的大门。如果监管部门对退市问题态度都不坚决,如果不能切断财务造假的利益链条,又如何能够防止更多的“绿大地”、“万福生科”们造假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