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自然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事实告诉我们,它们均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与制约下运动。原子够小,但它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与制约下运动;宇宙够大,但它同样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与制约下运动。经济事物是否也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与制约下运动?回答是肯定的。经济又是何以在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与制约下运动?本节将具体阐释这些问题。诚然,能够认识上述十分重要的,用孙子的话话,就是“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在上一节讲到,经济事物的物质运动是在人类“意识场”的作用与制约下,离开了人类的意识场的作用与制约,就谈不到所谓的“经济”,更谈不到所谓的“经营管理”。如此,是否就可以说人类的经济社会就是一个意识决定的产物?当然不能这么说,而是说经济、经营、管理会受到人类“意识场”的作用与制约下,并没有说经济、经营、管理不体现“物质决定”。而事实上是,如果没有物质的作用与制约,同样也不会产生“意识场”。
也就是说,所谓的“意识决定”,讲的是在物质相对不变的前提下,如何发展经济,一般是由不同的“意识场”决定的。这就好像在原料、工具不变的前提下,不同的木匠可以生产、制造出不同款式的家具一样;如果抛开了相同的原料、工具,也就谈不到所谓的“意识决定”了。换言之也就是说,只有在“物质”这个前提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不同的人会根据自己对经济社会自然的理解(对原料、工具的理解)生产、制造出不同的经济产品。
为什么有“朱镕基经济学”和“李克强经济学”?为什么会有“安倍经济学”?说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朱镕基经济学、李克强经济学、安倍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经济事物、物质。如此,当然也就说明,从长远的角度上看,是“经济场”决定“意识场”而不是“意识场”决定“经济场”——表现在人们还没有把“经济场”的作用搞清楚之前是“意识场”决定“经济场”,而当人们把“经济场”的作用彻底搞清楚后则是“经济场”决定“意识场”。这是因为,当人类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之后,其“意识场”终究会被“经济场”所改变。
比如,过去包括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搞的计划经济,就是一种被“意识场”决定的“经济场”。当然,中国最终走上了市场经济道路,则是由“经济场”或“市场”决定的而不再是由“意识场”决定的了。诚然,这也不是说我们所搞的市场经济中就再也没有“意识决定”的成分,而是说当“意识场”不能再决定“经济场”的时候,上述两者关系会颠倒。可以肯定,如果没有前苏联的解体和前东欧的剧变,中国人也就不会顺利地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更不会有中国经济35年的高速发展和中国经济社会的辉煌与可持续辉煌。
为什么要讨论上述问题?因为笔者想告诉读者有以下事实的存在——无论是“经济决定”还是“意识决定”的“经济”,它们均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与制约下运动。有时,为了说明问题,笔者也把上述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与制约下形成的经济运行模式,称为“经济方阵”。比如在前苏联时期就有“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而即便是到现在,我们依然能够从某一经济体上,发现其“阵营”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