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去年央行纪委书记提出中国的金融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改革之路。”当时,我就在想究竟什么才能践行这个经营理念?我理解的社会主义金融的经营理念就是:能够推进中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大多人谋福祉、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只有构建起这样的普惠式金融才是国家需要的金融、人民需要的金融。请大家记住,金融改革的成败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经济不能有效运转,只会激发更多的社会矛盾、给正在下行的中国经济雪上加霜。
当然,构建中国式普惠金融体系、战略收益、社会收益、财务收益。都要考虑。发展的好,财务收益也会逐渐丰厚。深化改革,其实就是利益结构调整。利益调整不仅包括财务收益,也包括战略收益。若能在中国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普惠金融体系,就能让大部分人满意。我们用了近1个世纪才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并且还是不断的完善社会主义的内涵。现在我们要弄懂什么是普惠金融不会那么缓慢,但也不可急于求成,需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去探索,去发现普惠金融运行的规律性东西。。
中共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普惠金融的发展路子,是高瞻远瞩、立意深远、具有战略视野的新路子。 中国式普惠金融怎么搞?这个问题是全世界都没有实践过的崭新课题。不仅西方发达国家没搞过,就是前苏联、东欧、德国、朝鲜等原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搞过!没有现存的方法论可以遵循。所以需要创新思维。目前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可以照搬。只能依靠那些了解国情,也愿意为社会主义金融打灯笼的人士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国家应给足创新的空间。
中国式普惠金融,应该是能贴近群众的金融,是为大多数人创新创业服务的金融。不仅能够支持战略性产业发展,同时也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支持中后期项目,也支持中早期、种子期的项目,不能只看成熟期的项目。不仅支持城市的创业者创业,同时也支持农村的创业者创业,不能仅仅在北上广深开展活动。在过去的十五年,垄断的国有金融部门向国企和地方政府提供全世界最廉价的贷款,牺牲了储蓄者的利益,尤其是那些缺少投资机会更依赖储蓄的低收入民众的利益。现在到反哺的时候了。国家资本投资基金理应率先进入普惠金融领域、率先承担社会责任,支持穷人创业。
事实上,任何大规模的社会变革,必将随之带来空前的金融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共产党领导的市场经济。共产党怎样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活力? 重要的是构建普惠金融体系。从政府主导的经济动力,转向调动全体人民普遍的小微创业和充分就业的活力和动力。进而推动中国金融结构性变革。
中国需要转变投资主体和方式。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以改善民生、收复民心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任务更艰巨。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可以把民生领域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转变成重要的推动力和新的增长极,把市场的空白转变成商业可持续的业务领域、把日益涣散的民心重新积聚起来。中国不是不需要投资拉动了,而是需要转变投资的主体和方式。建设好中国式的普惠金融体系就是可以帮助城乡居民富起来的法宝。普惠金融的提出和发展,不仅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没有变,同时也体现了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没有变。所以,改革就是要搞好中国式普惠金融体系。政府大刀阔斧的拿着纳税人的钱到处投资,长时段来看,是非常不合适的。我相信也看到了中央政府正采取积极措施大刀阔斧地改革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体系和公开资本市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除贫穷,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怎么消除贫穷?要靠普惠金融。普惠金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没有普惠金融,就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我坚信社会主义普惠金融必将在新型扶贫方式转变中创新、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国家的银行,应该是为大多数人创业服务的银行。现在的银行并不是为城乡居民创业提供资金的银行,极大的限制了居民创业的热情,所以要改革,为一大批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提供启动资金,让他们更有尊严的去为社会创造财富,创造价值。让穷人也有机会公平使用金融,这是人的发展权。
从1978年改革至今已有36年,我们对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与时俱进。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十八大修改过的新《党章》中“消灭剥削”已经不见了。这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了重新再认识。判断一个国家的性质究竟是什么?主要看这个国家的金融是为整个社会进步、共同富裕目标服务的,还是为少部分人攫取利益服务的。信仰社会主义的人,金融改革的方向当然是不断满足大部分人创业的金融需求。在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希勒先生看来,好的金融体系可以让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不会因为资金不足而变成空想。如今,决策者如果缺乏面向未来的战略思维和改革勇气,那就只能是外围的零星金融改革,而中国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显然期待的是一场扭转乾坤的重大战役,最终在神州大地建立起中国式普惠金融体系!
普惠金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评论
编辑推荐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