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是一场无法置身事外的革命


二、大数据时代是一场无法置身事外的革命

 

   2014月李克强总理视察山东浪潮集团,集团负责人对于“云计算”问题,进行了汇报,浪潮集团引领四个时代的中国信息产业的创新历程和云计算的产业构架,以及浪潮的浪潮天梭k、海量储存等重大创新成果在技术和市场推广方面获得的突破,总理对浪潮在信息核心技术装备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捍卫国家信息安全的实力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在浪潮集团李克强重点考察了智慧城市、政府服务、民生、大数据服务等行业的云应用及服务。李克强在参观时指出,信息化正在全球快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是一个大潮流。

 

对于大数据总理是相当熟悉的,也是充满了信心和兴趣,因此这才有了浪潮人大胆向总理提出请求的一幕,“希望您像支持中国高铁一样,支持国产云技术关键应用主机走向海外。总理欣然应允,还当场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叫到身边“现场办公”。

   

   大数据已经不再是一个数据量的收集和数据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新的产业革命时代到来的绝对信号。

 

    早在2008年,著名的科学杂志《自然》就推出了一期名为“大数据”的封面文章,详细讲述了“数据”在数学、物理、生物、工程及社会经济中所扮演的愈加重要的角色。如今这个原本晦涩的词语,已经悄然成为了工商界和金融界的新宠。关于大数据的会议和论坛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但到底什么是大数据,依然众说纷纭。“我们认为,大数据应该具有规模大、价值高、交叉复用、全息可见这四大特征,尤其是最后两个概念,它体现了大数据不仅仅有‘规模更大的数据’这种量上的进步,还具有不同于以前数据组织和应用形式的质的变化。”

 

根据2012年互联网络数据中心(IDC)发布的《数字宇宙2020》报告,2011年全球数据总量已达到1.87ZB1ZB=十万亿亿字节),并且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飞快增长。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将达到3540ZB10年间将增长20倍以上。 

 

大数据是数据分析的前沿技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数据将成为全球整体发展新引擎的趋势也日益明显。正是预见到了“大数据时代”早晚会到来,欧美发达国家才纷纷把数据资产保护与利用上升为国家战略。另一方面,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预测,中国有望很快开启全世界最大的大数据市场,2020年的市场规模可能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 

 

作为一种技术创新,大数据符合一般的技术创新、发展、成熟规律。根据美国一家公司发布的技术分析报告,现阶段大数据处于“膨胀的高峰期”,要达到“实质生产的高峰期”至少需要25

 

而这一切的发端,归根结底还是有赖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正是它的发展,使信息产生、组织和流通的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而最重要的改变莫过于单一个体第一次成为了信息产生和流通的主体。普通人上传网络的一张照片、一段视频;发送的电子邮件,聊天软件聊天,在电子商务网站购物,用信用卡支付……一切与互联网相关的信息流动都转化为数据,存储在服务器中。仅仅十余年,很多企业爬过MB时代,走过GB时代,现在正被赶着跑过TB时代,去迎接PB时代。就在当下的中国,很多大公司仅仅每天的更新数据量就已经接近或达到了PB量级。 

 

2013年底,乘着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国务院批准的春风,贵州再次成为了中国大数据产业的中心。几乎是在同一时间,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一大批数据巨头的云计算基地陆续在贵安新区破土动工。据了解,其中中国电信云计算中心总占地500亩,总投资70亿元,一期建成后服务器容量为100万台,2014年底起可陆续投入商用。中国移动(贵州)数据中心项目计划总投资20亿元,用地约275亩,项目总规模约21万平方米,包括16万平方米新型绿色数据中心机房,1万平米仓储用房,4万平米生产支持用房。中国联通(贵安)云计算基地占地约500亩,计划投资约50亿元,主要建设基础构架、数据中心资源地、灾备系统、机房建设等设施。

 

《大数据时代》是国外大数据研究的先河之作,本书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被誉为“大数据商业应用第一人”,拥有在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多个互联网研究重镇任教的经历,早在2010年就在《经济学人》上发布了长达14页对大数据应用的前瞻性研究。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书中前瞻性地指出,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非常重大的时代转型,并用三个部分讲述了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 

本书认为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大数据将为人类的生活创造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大数据已经成为了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而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书中展示了谷歌、微软、亚马逊、IBM、苹果、facebookVISA等大数据先锋们最具价值的应用案例。

 

 大数据包含的内容,并非单纯指依托于互联网的信息,目前全世界的各种工业设备、汽车、电表上的无数数码传感器,它们随时测量和传递的有关位置、运动、震动、温度、湿度等变化产生的海量数据信息,也属于大数据的范畴。特别是近年异军突起的社交网络和搜索,一度使得大数据除了海量的资源表现外,也更加具有现实的价值。 

 

大数据是一次技术的革命,但是对于大数据如何理解,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应用大数据,必须要对技术十分了解。但事实上,这是一个认识误区。因为从本质上来看,大数据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由业务来驱动的。它代表的是一种商业思维:用数据分析来支撑决策。从这个角度而言,只要对业务有足够的了解,就可以应用大数据。至于技术问题,可以交给专业的IT服务商去解决。 

 

一是有价值的数据。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的是有价值的数据,没有价值的数据,即便是再大的量,对于企业也只是数据垃圾。二是数据是否能‘活’起来。数据必须使用,才能产生价值。只有不停地使用数据,挖掘数据背后的关系和价值,才能使数据之间的映射关系更加丰富和完善。”

 

CIO们主要面临三个挑战:第一,实现基础设施和应用的现代化,全面满足现代IT迅猛发展的需求,例如大数据、社交、移动、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第二,把IT从被动应对和纯粹的后台职能部门转型为面向客户的创新驱动力,以帮助企业创新产品并增加营收;第三,扩大IT的作用,以促进公司在运营、流程、决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不管是现在的美国在利用大数据中的成效如何,对于大数据的重视收集和利用,已经非常明白的告诉人们,“大数据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今天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和微处理器、我们正在迈入普适计算的时代。其实,所有的机械和点子设备都都可以留下痕迹,这些痕迹表明了它的性能、位置或状态、这些设备和使用它的人,通过互联网和使用它的人,通过互联网相互交流,又形成了另外一个庞大的数据源。当这些数据和来自其他媒体、无线或有线电话、有线电视、卫星等等来源的数据相结合的时候,更加显得庞大无比。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