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说“读书没用”。真的没用吗?著名导演张艺谋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说:“无论是名扬全球的科学家、艺术家,或是一个普通百姓,都是知识改变了他们一生的命运。”对此,我们“老三届”深有体会。其实,就是在“文化大革命”批判“读书无用论”时,“老三届”们也是口服心不服,否则为什么要念高中,考大学啊?当时批判“知识越多越反动”,说心里话,谁不希望自己的知识越多越好呢?在批判“臭老九”的时候,又有多少人打心眼里羡慕“臭老九”呢?只是在当时那种形势下,不得已而为之罢了。
高尔基有着苦难的童年,但知识的力量使他比谁都坚强,他牢牢扼住命运的咽喉,奏响一曲生命的欢歌;贝多芬耳朵聋了,他说,我听到我的心在演奏;霍金在中国掀起的热潮,不亚于那些青春亮丽的偶像。霍金真的很丑啊,要不是他一肚子的科学,没准会在哪个疗养院终此一生呢!至此,答案找到了,是知识能够改变人的命运。当年的“老三届”,被剥夺了追求知识的权利,但他们并未因此而一蹶不振,而是像高尔基那样“牢牢扼住命运的咽喉”,奏响了一曲与命运抗争的欢歌,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坚持学习,不断攀登知识的高峰。
可能已经有人忘记张海迪了,我不能,她,始终是一面旗帜。如若没有知识,我不知道,她的今天会怎样?同样,如果全国的“老三届”都听任命运的摆布,全都在农村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那社会该如何进步?祖国该如何发展?
还记得陈章良吗?他29岁时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后来还当上了北京大学副校长。为当时国内最年轻的教授之一。陈章良的生命之舟起始于福建一个紧傍着大海的小渔村。小时候他常常和弟弟去海里捞点鱼儿卖掉补贴家用,到了9岁时才开始读一年级。1987年7月,他们100多人坐着大卡车,到很远的地方去参加高考。陈章良现在还记得当时被卡车摇摇晃晃地拉到县城参加高考的情景,他把一生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了这次考试上。考试成绩公布后,陈章良在全乡100多个考生中成了唯一的中榜者——他终于考上了海南岛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栽培系。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恢复高考,第一是改变了我们这些人的命运,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但重要是,国家给我们提供了太好的机遇;第二是我们能够踏进大学校园,梦里面都没有想过,小时候真的一点都没想过,终于明白了,自己是个有用的人,自己明白自己今后有前途,而且为自己的家庭、为自己的爸爸妈妈,为自己的学校争了一份光荣,所以非常珍惜,记得就是‘三点式’的:图书馆、教室、宿舍,每天就是这三点,一直在读书。”
还有陈景润,他原本家境贫寒,在一家杂货店当学徒,但他并不屈服于命运,而是自强不息,利用晚上自学数学,后来在清华大学旁听,以致后来因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甚至让世界震惊。陈章良、陈景润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刻苦学习的精神,不正是我们“老三届”的真实写照吗?
今年以来,我在开原高中编写校志,现已完稿。在编写校志的过程中,我有幸了解到了我们“老三届”同学1968年秋还、下乡以后的情况,又一次深刻体会到了“知识改变命运”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文革”中被迫中断学业的创痛,激发了“老三届”极大的学习热情,1977年恢复高考后,许多同学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最后有80多名同学考入了高等院校,约占全校819名同学的10%。当然,这并不是说别的同学考不上,而是由于当时大多数同学都已结婚生子,上有老下有小,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的责任使他们不得不忍痛割爱,所以当时报考的同学少之又少。这80多名考上大学的同学,后来有3名成为了高等院校的教授,有7、8名成为了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其余50多名同学,有10余名进入党政机关成为国家公务员,有5、6名成为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大多则成为了中小学学校的领导或高级教师。
除了80多名考上全日制大专院校的同学以外,其余700多名同学,大约有500多名参加了各级党校、函授、电大、成人自考等业余学习,基本上都达到了国家承认的大专以上学历。据不完全统计,“老三届”中从事中小学教师工作的约400多人。在中学任教的基本上都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在小学任教的基本上都被评为一级教师。有3名同学担任了副厅级领导干部,有60多名同学担任了党政机关公务员和解放军军官,有一些人在企事业单位担任领导职务和工程技术干部,还有一些民营企业家、个体工商户……
“老三届”819名学子,具有农民身份的同学只有50名左右,约占6%。因为种种原因在农村务农的同学,有的当村干部,有的是“专业户”,他们的生活并不比在城市工作的同学差,有的还相当富裕、幸福。我熟悉的几位同学,就靠自己务农,他们都把孩子培养成了大学生,如今都在政府机关、学校或企事业单位工作,还有的在国外发展。这几位同学当初都有机会到学校去当老师,但因为种种实际情况他们放弃了这个机会,他们凭借自己高中的文化基础,刻苦钻研农业技术,有的成了农村的“土专家”,有的成了蔬菜专业户,有的成了养殖专业户,他们成为了农村发家致富的带头人。
再过几十年,“老三届”们或会消失。但他们追求知识,改变命运的精神永存。所谓“老三届”精神,其实就是不断追求知识,不断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当我们风华正茂之时,在国家危困时刻,正是我们这些“老三届”赴汤蹈火,奔赴农村,把我们宝贵的青春岁月抛洒在祖国的大地上。对此,我们无怨无悔。正是这段经历使我们成为钢铁战士,我们不惧刀山火海,练就了金刚之身。我们牢记“知识就是力量”;我们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以至21世纪初,“老三届”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肩负了承前启后的重任,并将“老三届”精神传承给了下一代。
让我们用亲身经历告诉孩子们:为了给父母争气,为了让父母将来过上好日子,为了改变家庭贫困的命运,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