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新模式的提出,一方面是对建设实际的提炼,另一方面是对城镇建设的理论引导。人们正在努力突破单一的经济取向,而以社会全面进步作为目标,概括来说,当前学术界对我国城镇建设模式的新划分主要有经济型城镇、文化型城镇和生态型城镇三种类型。
经济型城镇是当前城镇建设的主导模式,该模式认为,城镇发展的目的在于构筑农村的市场经济载体,但经济型模式依然坚持较为单一的经济取向,这一特征带来许多问题,如群众精神生活的匮乏,非物质福利享受的缺失,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采,等等。这一模式直接来源于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社会发展的老式发展观,它具有很大的辐射效应——即把追求经济数字的提高作为根本目标的观念,会辐射到其它的建设模式中去。文化型城镇,指具备一定历史文化资源的城镇。固有资源是该模式形成的天然基础,而城镇建设的文化诉求,是文化型模式的社会思潮基础。文化型城镇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以往物化发展模式的反拨,但由于受经济型发展观的辐射影响,文化的发展往往变成经济增长的手段、工具。当前的文化型城镇,把目光聚焦在具体的物质外壳上,而缺乏对城镇居民的心理慰藉。随着社会范围内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型城镇发展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的侧重点在于强调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而且,生态型城镇的实际建设,往往都是在污染尚不严重、拥有原始森林的部分地区,只能起示范作用,不能广泛应用
当前城镇化建设模式的缺陷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