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资规模走低成不了降息的理由


813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社会融资规模为2731亿元,分别比6月和去年同期少1.69万亿元和5460亿元。社会融资规模的大幅度下降,引起了市场观察人士的高度注意。有论者认为,由于社会融资规模走低,下一步央行降息的可能性较大。

也许是受到弗里德曼货币理论的影响,降准和降息一直是一些市场观察人士的口头禅,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就给了他们“飞机撒钱”的想象空间,拿出降准和降息说事。7月社会融资规模的降低,似乎又让他们看到了降息的希望,重提降息的老调。然而社会融资规模降低真的给了降息充足理由吗?恐怕未必。

首先,仅仅7月一个月的社会融资规模走低很难说有趋势意义。前半年的社会融资规模整体向好的,2014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0.5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4146亿元,20146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1.97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5678亿元和9370亿元。7月份的社会融资规模走低,并不一定代表趋势发生了逆转。对任何趋势的判断都需要一个时期的数据观察。没有一个时期的数据观察,很难说社会融资规模有走低趋势。

其次,降息未必就拉升社会融资规模。影响社会融资规模减少可能是因为利息高,资金需求方不敢贷,也可能是因为资金供给方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惜贷。如果社会融资规模下降源于前者,降息一定程度上能引起社会融资规模增加。但是如果社会融资规模下降源于后者,则降息未必有效果。因为降低利息,不会改变资金供给方对风险的判断,资金供给方的放贷意愿依然不强。

最后,目前降息无益于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完成经济结构调整,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需要做两件事情,第一就是淘汰落后产能,第二就是去杠杆化。而一旦降息,这两件事情都可能功亏一篑。降息后,融资成本下降,一些急需资金的传统落后企业会削尖脑袋弄到资金,继续增加落后产能。同时,利息的下降,也会抬高社会的债务水平,去杠杆化会更加艰难。

目前而言,降息和降准一样,都不是轻易使用的货币调控手段,不能因为某一个经济指标或某个时期的经济数据,而轻言降息或降准。货币增量重在优化,而非贸然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