峻峰和李文武是我的博士研究生。他们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习刻苦认真,各门课程成绩优秀。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他们还积极参加学术研究活动,利用寒暑假到西部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这部即将由经济出版社付梓的作品,正是由他们俩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独立主持和完成的国家民委2002年重点研究项目(民委发[2002]127号)、中央民族大学“十五”重点项目(民大校发[2002]149号)《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的结项成果。该成果是在他们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凝结而成的。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一书,从经济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通过对我国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及现实的实证分析,揭示了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了不少独创性的见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从具体内容上说,这本书有以下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选题意义重大。西部开发与20年前的东部开发相比,最突出的亮点是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开发战略的出发点,在经济开发的同时保持山川秀美,这就决定了西部开发既不能破坏西部,也不能“克隆”东部,需要着重考虑人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对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技术对资源的替代能力和速度。科学技术发展的无限性和使用的非消耗性,以及科技知识的增长、扩展具有加速发展的趋势,科学技术因不受资源稀缺性限制而成为一种重要资源,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和推广应用中,人是关键因素和基础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调整和优化人力因素与物质资本的组合,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成为西部开发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今天的西部开发与20年前东部开发所处的经济环境也不同。东部开发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开始进行的,从项目的确立到投产后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均纳入严格的计划管理,加之当时处于短缺经济,产品销售无后顾之忧,因此,能否争到项目和投资,成为能否开发和开发力度大小的标志。而在今天,市场经济取代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不仅产品要自找销路,而且要素要通过市场配置,加之消费品由短缺逐渐走向过剩。经济环境的改变,决定了西部开发中投资和项目建设不仅要立足自然资本优势,而且要立足于市场,立足于开发效益。提高开发项目建设和投产后效益的关键在于人才,在于提高人的素质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在于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增强。
二是理论内容有所创新、咨询建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者从“用人力资源和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西部经济问题是确定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根据和支撑点”这一基本立论出发,从西部地区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以及资本供求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入手分析,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提出了独创性的见解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措施,对当前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者在归纳总结以往人力资源定义的基础上,从能本观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的概念进行了再界定,使其内涵更加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以及西部大开发所面临的时代背景——知识经济来临的要求,以及在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时对其构成要素的准确把握。作者针对西部地区特殊群体——少数民族的特殊问题——贫困问题,提出了依托人力资源开发从根本上解决这个艰巨任务的新思路。作者充分运用经济增长理论构建计量模型讨论西部经济增长问题,从形成人力资源存量的几个要素出发,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增强了本课题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总之,该书选题重要,内容丰富,立论清晰,观点正确,资料翔实,论证有力,在诸多方面具有独到见解,富有创新性,是一本有较高理论创新意义和实际参考价值的著作,它的出版,有助于促进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发展。
是为序。
宋才发
2005年4月于中央民族大学
发表于峻峰 李文武:《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tyle='text-indent:259.75pt;mso-char-indent-count:24.64'>2005年春节于北京
发表于陈利丹:《21世纪广西城镇化论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