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流域大洪山中的长寿谷
包毅国
长寿谷在中国中部的大洪山。
据载,清代初年,朝庭对全国的名山名水进行调查,湖北省仅申报了武当山、大洪山两座名山,呈皇上御览。大洪山是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而隆起的无宗无脉的褶皱断块山地,位于长江之北,汉水之东,淮水之西。这是一个阴阳谐和的所在,太阳围着这座山东起西落,极星绕着这座山四季变化,天为阳,这是天在把宇宙巨大的能量输送给这块神奇的土地;大洪山则以超常的稳定承接、吸纳这种能量,通过林泉融汇于山谷之中。地虽为阴,而“谷”则是阳予阴受的总汇。
长寿谷的开发者宋德斌先生是个智者,他数次邀随州文化界的朋友走进长寿谷,体验品味。他曾是我工商联的同事,我们很亲切,就说:“来了很多次,但没能体味出精妙。”
宋德斌笑笑说:“掘出真正的精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因为文化的累积就是针尖挑土。只要我真正地敬重文化,终会领悟其精妙。”
我觉得宋德斌先生握有开发长寿谷文化的钥匙。这把钥匙就是对文化的真诚。其实,长寿谷是另外一种生命,这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它需要宋德斌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去珍惜和体悟,去疼爱和温暖。
这种真情的体察和领悟点拨了我生命的灵性,能否写出漂亮的文章对我不再重要,和宋德斌先生一起品味人世间的至境,就是一份人生的本质,这种品味才是人生的快乐。
“谷”是一个象形字,它在古代通“欲”。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这里的“谷”就是生养万物的山谷。牝是雌性生殖器官。“牝”右边写作匕,就是象形女性生殖器官的形状。在古代,人们不知道小生命是精卵的结合,觉得生命的来源之处蕴含着无数奥妙和玄机,于是就有了崇高的生殖崇拜。中国文化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生”。天阳地阴,相合而生。所以古人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生其实就是生命的存在形式,宇宙的根本状态,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所在。
天地是万物的父母。说这句话有些粗粝和空洞,因为生命的存在有自己的规律。地球形成的初始阶段,表面是火山和浓烟,大气中充斥着水蒸气、氨、甲烷、氮等气体,是没有生命的。蓝藻的出现,才为生命的出现提供了保障。蓝藻是含叶绿素植物,从大气中摄取二氧化碳,吸收太阳的能量,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游离氧。氧气为细菌的生存提供了条件,特别是铁细菌分离了水中的铁和硅,为高级生命的出现创造着多种条件。
天地做父母时必须依照庄严而神圣的规则、崇高而深远的秩序进行着,生命从低级到高级的秩序是不可逾越的。蓝藻是低等植物,是生命的初始,它为其他生命的出现直接或间接地生产出有机物质。绿色植物出现后吸收太阳光,吸收二氧化碳和水,把太阳的能量转化成葡萄糖,氧作为副产品被释放出来。于是有了人类生命最重要的三大元素,太阳、空气和水。
其实,写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长寿谷的谜底了。这就是大洪山中长寿谷的阳光、空气和水和别处不一样。不一样,肯定不一样!在大洪山长寿谷看日出日落,那红红的、圆圆的太阳从树枝上缓缓地升腾滑落,有无穷的妙趣。因为大洪山中茂密的植被,大气中的游离氧就格外浓厚,它就在大气层中形成比别处厚得多的臭氧层。臭氧层吸纳宇宙中射来的、对生物有害的紫外线,所以在这里进行的日光浴,是难得的日光浴。有人算了一笔账,一棵50年树龄的树,累计产生的氧气,生产的蛋白质,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增加土壤肥力,涵养水源为鸟类和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等综合起来的价值达20万美元,它的木材直接价值仅为625美元。我国云南省林业调查队,对云南省的森林效益进行测算,其生态效益为森林总效益的94%,而直接效益仅占6%。更有人作过准确地计算,一棵普通的树,一年吸入12千克二氧化碳,呼出的氧气足以满足四口之家一年之需。长寿谷那么多参天大树,对人类生命是多么充实、丰富而有力的支撑。走进长寿谷,就真正感受到了这里弥漫着一股天地正气!
大洪山有九洞十八泉的称誉。年轻时,曾写过申报大洪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材料,在专家的指导下,才知道,大洪山因为森林植被好,有数不清的泉水,它们被统称为裂隙性泉水。它们是晨露、云雾、雨滴的结合,从天地而来,往天地而去。在城里,几块钱可能只买到一瓶纯净水,而不是真正的矿泉水。在长寿谷,看到那奔涌、喧嚣的山泉,想到自己早晚都是用这么纯正的矿泉水来洗漱,就会感到唯有生活在这里,才能够如此奢侈。
有这样优良的阳光、空气和水,其实就是人在这里得到了天地的厚爱。这种爱是天地内在丰盈的流溢,当生命被这种真爱笼罩着,就必然唤醒人性深处的爱。爱的本质就是给予,人的爱心投向山谷、花朵、草木、河流和天空,就必然有心灵的愉悦欢快,于是就有了惊人的长寿现象。当大量的长寿之人出现在同一地区时,人们就惊呼这里是长寿之乡!大洪山就这样走进了中国长寿的历史。所以古人赞誉道:“汉江长泽富水郡,洪山永驻长寿乡。”大洪山在中国历史上有1000多年被称为长寿县。
我们应该察觉到,人类生命的长寿并不是一个常数。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通史》通过考古材料证明,距今5000年前后,人类的平均寿命为21.3——21.8岁。二战前后,中国人均寿命仅三四十岁。1900年,美国人的平均寿命为48岁,此时,日本人的平均寿命,男42.8岁,女44.3岁。今天,日本人的平均寿命为82岁,世界第一。大洪山中有众多百岁老人,这就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纷纷寻找着大洪山长寿谷中隐匿着哪些长寿的因素。
关于生命长度的研究,那是生命科学家的事,文化的研究者应该是研究比生命长度更要有意义的事。这就是关注生命品质的探索,所以,我从长寿谷领悟的是生命的密度。我觉得相对于天地,百年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况且,地球、月亮、星星也是有生必有死。文化能谈到生死就是最高级的层次。能看破生死的人必是人类社会群体中最优秀的人。李白是我国农耕文明产生出来的最伟大进行人类哲学思考的诗人,他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人生就是旅!
何为旅?清早起来,登马上路,跋山涉水,艰难险阻。李白一生在大江南北游历,就是一个沉甸甸的“旅”。“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李白的人生观是悲观的,其实,人生之旅跋山涉水的旅行,艰难险阻的跨越,就是生命的快乐和幸福。这就是说,生命的密度比生命的长度更值得追求,或者说,欢乐而幸福的活着才是真正的人生之旅。这就是真正的比长寿更高级的长寿文化,这种文化为人类生命灌注能量。一是物理的太阳,二是精神的光芒,有了物理的光辉就会有身体的舒适,有了精神的光芒,就会有丰富的灵魂。前者是长寿的研究,后者是长寿文化的范畴。
李白客居随州时写道:“神农好长生,风俗久已成。”真正的长寿就是破译生命的存在,而长寿文化则可以探索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
人类生命可以以三种方式维持自己的存在。一是通过能量的转换维系自己真实的存在。每个人从父母精卵结合的那一刻,成形为人,通过脐带把母亲的能量转换为自己的能量,当脐带被剪断,则通过母亲的乳汁进行能量转换,再长大成人也不能直接把太阳的能力转化为维持自己所需的能量,而必须有一些中间环节进行转换。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纳太阳的能量,牛羊吃青草转化为自己的生命能量,人吃蔬菜稻物和牛羊肉及乳制品再转化为自己的生命能量。这种食物链其实就是大自然为人类生命构建的神圣而庄严的秩序。人类不能违背这种秩序,所以古人说:人受命于天也!这就是说人类必须遵从这种秩序,才能存在。我们今天讲科学发展就是强化这种遵从。研究资料表明,诚心守序,热爱生命拥有明确的人生目标的老年人其死亡率比无所事事的老人要低许多。即使未来科学发展,个体生命能达到150岁、200岁,相对于宇宙的天长地久,只不过瞬间。
于是,人们开始追求自己的第二种存在形式,这就是生命DNA传承的方式来维系延续。然而,大自然太无情,这种遗传的方式,每次都以50%递减的方式,进行精卵结合时,生命由父母双方的基因合成,再往下传一代则只有一半的一半,像一杯糖水,每到一半时,斟满白开水,斟几次之后就没有甜味了。现代法律规定,五代之后的同姓可通婚表明,一个人的DNA遗传,五代之后其基因就微乎其微了。今天,许多人无知地以为,子女就是生命的全部,企图抗命天地规定的秩序,以至出现了奇特的“官二代”、“富二代”现象。历史已经用“自古纨绔少伟男”的事实教训过人们,执迷不悟者必将受到天地更严厉的惩罚。这种存在虽然维系了人类整体生命的延续,对于个体生命仍然是天地大自然间的匆匆“过客”!因而古今圣贤诗哲面对生命的脆弱总是那么揪心般疼痛,却又无可奈何显得无助。
神圣的人类终于认识到,做这种肉体存在的追求复归于真正的生物,失去万物之灵长的生命意义。唯有精神存在才有真正的长寿。
李白首先明白,神农好长生,风俗久已成。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随”在造字之初时是一个“阝”和一个“人”,其中隐含着从高处坠落的意思,它通“陨落”。所以,“随”有坠落的意思。大洪山无宗无脉就是从天上坠落而来的,因而大洪山最早又叫“陨山”,水叫“涢水”。是故,有了大洪山才有随,有了随才会有随的先民,才会有炎帝神农。随州的先民就是追求精神的存在。我们的先祖炎帝神农明白肉体会患病、会衰老,终有一死,唯有灵魂才能永存。牺牲和奉献自己的肉体就可以升华伟大的灵魂。他尝百草,日遇七十毒,死去的是肉体,复活的是灵魂。灵与肉的冲突,让一个民族领悟了生命的意义。随州人用两个字的土话凝炼了炎帝神农精神,“揽憨”,随州人觉得自己多吃亏,让别人沾点光,就是厚道实在,就是做人。你老是想着别人吃亏,自己沾光,就是使奸耍滑,就是做人的失败。其实,这就是通俗质朴的牺牲和奉献精神。远古的生命如天地过客,无数的天地过客虽然是同样的物质构成,唯有灵魂的不同从而造成了天地过客的巨大差异。而优秀灵魂就可以世代延续形成人世间真实的永恒。
炎帝神农和他的那个时代都已远去,唯有他的精神和灵魂永存,正是这优秀灵魂的传承,才让随州这片土地成为生命的高地,时刻闪烁出光辉,让一个民族在当今世界熠熠生辉。这就是我们到达长寿谷品味的文化意义……
(潘世东转载于包毅国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