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企业的性质,再也不能按照传统的定义来理解,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书中,把企业的基本功能定义为“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两部分,通过企业的内部生产管理大大降低生产成本而更好的控制利润,这是任何经营一家企业的人都知道的事。交易成本由于其比较抽象,容易被忽略。交易成本涉及的内容太广,包含招商、广告、渠道等等所有在交易环节内的耗费。也就是从产品出厂的那一刻到消费者手里这个过程中所有的成本。
“向管理要效益”的骗局
所以一家正常的企业必须兼顾这两个成本才能保证自己获利,而只有获利了,企业才能健康滴活下去。
可是当今的企业按照这个逻辑则很难生存下去,例如方便面企业,这个行业本身利润很薄,生产成本可控的空间很小,只要粮油一涨价,基本上把企业控制生产成本的范围压缩的很小。所以“向管理要效益”这句话基本是忽悠和压榨劳动人民的。
况且方便面这种东西基本就是功能性需求的商品,附加值很低的,也很难溢价。所以你想卖贵也不可能,如过不能溢价那么交易成本所占的比重就会很大,也很难赚到钱,基本上方便面的价格就是生产成本+交易成本=价格。没钱赚的。这也就不难解释统一老坛酸菜虽然挤兑下康师傅牛肉面而晋身为方便面行业的第一,但仍然亏钱。在盐碱地上再努力滴耕耘也不会增产的。
苦逼地活着传统企业
如果一家企业不能很好的盈利,即便它能活在这两大成本的盈亏平衡点上,那这家企业的意义又何在呢?中国大多数企业都是这种企业,这种没有价值的企业,一次性倒闭几千家这样的企业,一点也不值得惋惜,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企业应有的价值。
那么企业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价值,才有存活的价值?当然如果是真有存活的价值,存活下去根本就不是个问题。
如果传统意义上企业的价值是: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盈利=价格。企业的重点在克服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实现盈利的话。(价格由竞争者的制约存在的均衡,价格相对固定的前提下企业只有通过降低这两大成本来实现更多盈利)。所以传统企业价值是跟同行进行效率化的赛跑。你的获益在于你能超越竞争多少。事实上你也不可能超越对手多少,大多数时间大家都是差不多的。这也是大多数企业活得比较辛苦的原因。
狡猾的现代性企业
那么现代意义企业的价值则是这么一个趋势:生产者剩余渐小,消费者剩余渐大。(本人数学基础较差,只能这么描述,留待大家深挖考证)。
还是举例子来说明,比如小米一代手机,2000元的零售价,但相同配置的手机市场零售价是3000元,那么如果你购买小米手机就获取了1000元的消费剩余。我在自己以往的帖子中不止一次地强调消费者的购买绝非因为品牌美誉度,也绝非品牌忠诚度,而是因为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本来打算花多少钱,而实际上他无需花这么多钱,才让消费者购买的。消费者本来打算花多少钱是以竞争者为参考的。比如当时的HTC相同配置则需要3000多元。所以消费者之所以疯了一样要买小米就是因为HTC三星等手机的参照,让消费者觉得买小米有1000块的消费者剩余。想想看,这么高的消费者剩余,根本不愁销路,顺便就把交易成本就给降下来了。小米选择了网购这种极低交易成本的销售网络完全正确。
我们再说说小米企业,据说小米一代2000块的市场零售价,其生产成本仅仅是1200元,这样小米就从每台手机里获取了800块的生产剩余。试想厂商与消费者完成的每次交易里,厂商赚了800块的生产剩余,消费者赚了1000块的消费剩余,两者都是大大的双赢。你说这市场能不火吗?
当然狡猾的雷军通过论坛热炒概念(原谅我用狡猾一词,因为没有其他词汇可以形容雷军的精明),然后利用诱人的手机配置吸引屌丝们缴出订金,大大降低风险与生产管理成本,不止如此,雷军还通过时间的滞后又大大降低电子元件的成本。降低成本后的收益一部分让给顾客,另一部分留给自己。这就是双赢的秘密。当然如果是在方便面类似的行业里,你断然找不出这样的机会。小米之所以能得逞,就在于智能手机行业。存在厚利且剥利的环节太多,雷军仅仅是绕开了这么多剥利的组织。降低了更多的交易成本与生产成本。实现的目的则是生产剩余与消费者剩余。降低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是形式上的工作,其本质则是围绕生产剩余与消费剩余展开的,因为没有消费剩余,顾客就不会真的购买,没有生产剩余,厂商就不会这么热衷地组织生产。
京东不也一样吗?报一个价位便宜得多的电器,看看大家的点击量,统计点击量后,按统计量的百分比进货,这样可以保证所进货都能卖出,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而降低的运营成本刚好可以让京东分到厂商剩余,让消费者分到消费剩余,这个剩余也就是京东电器价位低于同行的差价,不同的是京东先预支了这种“消费剩余”给消费者看。然后再降低“交易成本”,自己也获取了“生产剩余”。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前置”的可能。
小米由于有苹果三星HTC的参照,米粉们知道了小米带给自己的消费剩余是多少。其实按我的观点来说,没有所谓的米粉,只有所谓的屌丝,只要小米带给我更大的消费剩余,我这个屌丝一样也会成为米粉的。
饕餮创新的红利
每一种创新,就意味着一次利润丰厚的巨大机会,没有智能手机行业的出现的巨大利润空间,小米也就没有这样钻这样的空子。苹果无疑开创了智能手机的第一步,第一批买苹果手机的或许其消费剩余并不是因为手机带给他们的功能利益,但用苹果手机的身份附加价值却让果粉们觉得有消费剩余。说得浅白点,当初我们为什么买苹果一代?5000大洋啊!其实这里面也有消费剩余,那就是配这么牛逼的手机,我6000元也可以花的。对于有支付能力的人来说,还是有一千块的消费剩余的。
坦白讲,现在的智能手机一千多块的就已经带给我们不错的消费体验了,对于每一个消费者来说,可以以极小的代价享受互联网时代的众多好处。这就是整个智能手机行业带给消费者的消费剩余。一项创新必然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受益,而受益的价值如果远远大于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那么消费者就会源源不断滴投入到购买中,由此也就创造了一个勃勃生机的行业。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如果创新的带给消费者的收益远远大于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那这个行业就是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消费者能获取许多的消费剩余,厂商也一定能获取到不菲的生产剩余。这通常就是新兴行业的基本现象。
特斯拉现在卖70多万,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还是贵,但特斯拉开发了其技术专利,引导者众多山寨企业投入批量生产和基础设施的推广,可想而知在不远的将来,电动汽车的价格一定有很大的下探空间。
这样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我们获取的消费剩余会越来越多,加入电动车行业的厂商们也一定随着批量生产大大降低了生产每辆车的单位成本,本来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电动汽车的批量生产,单位成本大大降低,消费者将获取更多的消费剩余,厂商也会获取不菲的生产剩余,但随着更多的竞争者加入,在价格均衡机制的制约下,厂商剩余将呈下降趋势,而消费剩余则呈上涨趋势。这就是我们常看到的,行业成熟了,行业老了。就不会再有新进入者了。
早死早托生
让我们再温习一下我们前面讲的企业的价值:
传统企业的价值: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盈利=价格。
这种企业永远活在降低成本的死胡同里。缺乏外在的增量部分。
现代企业的价值:生产者剩余渐小,消费者剩余渐大。
此类企业与消费者在实现共赢,只不过在同消费者的博弈中,企业渐渐让利,而在让利过程中,整个行业的蛋糕做大了。也就是外在的增量部分增加了。
可不幸的是国内大多数企业都是前一种,这样的企业在东莞在温州数以十万计,经常是因为某些劳动政策和金融政策的稍稍调整就倒闭了,这样的企业本来就在頻死边缘。某些政策不过刚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活着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一种折磨,与其这样,不如痛快滴死去!创造一个新世界,很多时候离不开打碎一个旧世界。
不是谁都可以成为涛哥的粉丝!
微信公众号:taotaobujue99
微信号:yangjiangtao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