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野去世勾起我的一段回忆


碧野去世勾起我的一段回忆

 

 

  92岁的著名作家碧野在武汉逝世。碧野原名黄潮洋,广东大埔人,自1935年发表处女作《窑工》以来,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著有长篇小说《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阳光灿烂照天山》、《丹凤朝阳》和散文集《月亮湖》、《情满青山》、《天山景物记》等。

 

读中学时,我读过他的散文集《情满青山》。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南漳的描写:金山银水画南漳。这七个字概括了南漳的神韵。这么多年来,再也没有人能写出如此精炼的文字。我一生中去过南漳几十趟,对南漳的偏爱,某种程度上是受了碧野的影响。

  1974年,我当时在华中师范大学读书,暑假时云游到丹江拜访老朋友。810日,听说碧野在丹江体验生活,正在着手创作长篇小说《丹凤朝阳》。恰好我和他同住在丹江工程局招待所,于是约了老朋友老单、老毕一同去拜访碧野。

 

没有想到,碧野对我们的造访异乎寻常的热情。那一天特别的热,碧野光着上身,手里的蒲扇还不停的扇着。他一会给我们沏茶,一会给我们杀西瓜。那天的谈话持续了近四个小时,临别时他还依依不舍。当时我想,可能老头一个人在这里寂寞;也可能是我们的拜访多少慰籍了他身处逆境的心。总之,他就像一个慈祥的长者,一个相识多年的朋友和我们侃侃而谈。

 

话题天南海北,但谈的最多的是文学创作。他说:“一个作家,要善于做生活笔记。生活就像汪洋大海,我们就选取浪涛那一部分......,生活中本身就有文学语言,这些我们都要随时随地记下来。你遇到生活中哪怕是一个小问题,也不能放过它,别人一掠眼就过,而你却要认真琢磨,从中找出有益的东西。”谈到写农村生活题材时他说:“农村天地广阔,就像鸟一样可以张开双翅,可以施展......,土地里有水分,可以从那里汲取营养。”当我们问及文化革命题材时,他显得很谨慎。谈到读书时,他说自己每年至少看二十部小说,闲时看的更多。老毕说他一个晚上看一本几十万字的小说,碧野说:“你是只看故事,看书还要注意消化。”

 

丹江分手后,再也没有见到碧野。但是他的音容笑貌,他那带着粤音的普通话,特别是他谈话的那些内容,时常铭记于心。早就想写点什么,一直没有由头。在碧野仙逝之际,写此小文,算是对碧野的一种追忆和纪念。

 

(潘世东转载于十砚斋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