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一直存在着现实的困境,影响着国家的文化形象和公民的文化认知。就国际文化传播而言,虽然汉语教学在国际上大受欢迎,也纷纷设立了孔子学院,但仅仅教会少数外国人说汉语和识汉字,或者再进一步说,仅仅在浅层次上宣传和传播中国古代文化,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我国目前的国际文化传播表现出明显的“厚古薄今”的倾向,世界对中国的总体印象还是停留在“五千年文化、长城、故宫、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中国在国际受众心目中的文化形象成了“智慧而苍老的老人”。就国内文化塑造而言,近些年来,传统文化的缺失更是令人痛心。现在孩子们是吃着肯德基、麦当劳,喝着可口可乐,看着好莱坞大片长大的中国年轻一代,他们每天挂在嘴边的词是“超女”、“PK”、歌星、影星,但说起中国历史文化名人,提起孔子和《论语》、老子和《道德经》却无从回答。难怪很多研究者不得不提出这样的疑问,我们的下一代长大后姓“中”还是姓“西”?为什么像孝敬父母、友爱互助这样的好传统离青年一代越来越远?
应当看到,国际受众关注中国,其目光首先是集中在当代中国人身上,他们渴望了解中国人民当前的观念心态、思想感情和生活方式。而我们的“文化中国”形象难道还是一直坚持“厚古薄今”的倾向,永远在世界民族文化舞台上扮演着“智慧而苍老的老人”这样的大国文化角色?此外,我们的国内文化塑造难道一直视传统文化与下一代的成长为两分,延续着这一断裂的传统?
在这样的困境之下,需要我们重新梳理关于传统文化发展的现代化战略思路。事实上,对于“文化中国”的发展而言,存在着“传统文化的学术化”与“传统文化的产业化”两种发展理路的分殊。在文化发展的后代系谱中,往往倾心于理论研究、文化探讨、艺术创作的文艺工作者尤其学者们侧重于“传统文化的学术化”研究,最多开展一些“传统文化的普及化”工作。而“传统文化产业化”的工作则在广大文艺工作者尤其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层面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应当看到,学术化的研究工作虽然深化了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和核心价值判断,但却未能在更广泛的公众中有效传播这一具有核心价值理念的国家和民族文化,因而,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国家的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战略失却使得当下中国的文化建设一直未能突破现有的发展状态与认知困境。我们认为,全球化时代下,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离不开学术化的研究,同时更离不开产业化的发展,产业化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国内文化与价值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