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布依族居民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他们就在这片土地上劳动生息。布依族与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明、清时代称“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布依族。布依族自称“布依”、“布雅伊”、“布仲”、“布饶”、“布曼”,这也许是古代“僚”、“蛮”、“仲家”、“蛮僚”、“俚僚”、“夷僚”称谓的来源。布依族与壮族有着同源的关系,属于古代“百越”的一支。今天的布依族人还保留着一些古代越人的风俗习惯,譬如,居住干栏式房屋、敲击铜鼓等。曾有学者认为西汉时期的“夜郎国”与今布依族素有渊源。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越”;也有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曼”。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全国民族识别并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统一用“布依”作为该民族的称谓。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布依族现有人口2971460人,其中,居住在贵州省的就有200多万人,占布依族人口总数的95%以上[1]。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都匀、独山、平塘、镇宁等10个县(市);其余50多万布依族群众,则散居在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布依族人民自宋代起,历朝都有反抗封建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农民起义斗争,在中国近代史上进行过反对外国教会、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曾创制了布依文,但未能得到普遍推广。布依族以农业生产为主,种植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享有“水稻民族”之称。贵州省境内的布依族地区山清水秀,自然风光多姿多彩,有著名的黄果树瀑布、贵阳花溪、安顺“龙宫”溶洞、盘江铁索桥等10多处著名旅游景点,每年接纳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除了农耕资源和旅游资源外,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
音寨是一个具有典型的布依风格和个性的村寨。贵定县盘江镇音寨村是以布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点,居民以罗姓为主,现有646户,总人口为2492人,其中,布依族占总人口的93.7%。音寨自然村依山傍水、坐东向西,平均海拔
音寨是布依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我国正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新”字,突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一个科学系统的、有文化内涵的农村自然村庄,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我们认为贵定县音寨村在这方面带了一个好头,不愧是布依族村寨建设和发展的领头雁。音寨的“美”,美在独特的自然景观,美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音寨民居建筑风格、布局与自然环境极其融洽,充分体现人与环境的和谐之美。新中国成立60年来,音寨村无一吸毒者,无一赌博者,无邻里不睦者,无偷砍滥伐森林者,无一件刑事案件发生。自
音寨布依族文明是属于全中国和全世界的。音寨自然资源和布依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原生性、多元性、独特性、组合性和规模性的特点,特别是原生性民族文化资源特色突出,旅游资源品位极高。500多年的历史沉淀,为音寨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底蕴。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有个性的,才是美的;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2]就音寨这个典型的民族村寨而言,所谓“有个性”就是反映了音寨村的特色和个性,代表了贵州省贵定县的地方特色和个性,这才叫“真正的美”。这里所说的“民族的”,既体现了音寨布依族村寨的“内在美”,也反映了贵定县整个布依族的“群体美”,同时还展示了中国少数民族特有的“建筑美”、特有的“文化美”。如果我们的每一个少数民族村寨都能够保留自己独有的特色和完美的个性,都能够显现自身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绚丽多姿的人文风貌,释放出自己雄厚和坚实的发展后劲,这才是真正属于世界的,世人才会发自内心的铭记它、赞美它,因而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现存的人文资源也好,自然资源也好,尽管它们都属于旅游资源,但是它们更应当归属于经济发展资源。资源是人类一切财富创造活动的物质基础,丧失资源就等于丧失一切。因此,对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的认知能力和保护能力,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在世界资源日趋枯竭的今天,资源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就是资本、就是资产,甚至就是资质、就是资格。我们为布依族祖先留下音寨村这份珍贵的遗产而感到欣慰,也为勤劳勇敢和充满智慧的当代音寨人感到自豪,我们相信音寨的明天会更加灿烂辉煌。
当地党政领导对本次深入音寨村进行调研给予了高度重视。当我们调研组把确定到贵定县音寨村进行布依族村寨经济调查的消息传递到贵州的时候,黔南州和贵定县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同志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满腔热忱地等候我们调研组的到来,并且做好了迎接实地调查的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他们说要像1952年迎接“中央民族识别调查团”那样,做好本次“贵定县布依族音寨村经济调查组”进寨考察的调查工作。
所有调研者与撰稿人都倾注了求真务实的作风和敬业精神。接受调研任务后以及调研出征前,课题组全体成员多次召开会议,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克服一切可以预见的和不可预见的困难,全身心地参与到这项有意义的调研活动中来。在课题负责人的带领下,调研组成员认真研究了本次调研活动的详细计划,精心设计了本次调研活动的调研提纲以及入户调查问卷。通过网上搜索、电话联系和派余欢同志打前站,基本确定了主要的调研对象以及进行专访的人员名单。在具体调研过程中,调研组成员始终在贵定县旅游局和民宗局两个单位领导及工作人员的密切配合下,在音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直接帮助下,走村串巷入户调查、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进行人物专访等,风雨无阻地按照预定计划实施调研,与村干部和有关被调查对象吃在一块、想在一块。调研组成员每天都要开会,分析当天每个调研小组的调研情况,互相交换文字材料以及通过调研得来的第一手资料,研究第二天要进行的活动安排及有关细节问题,往往不到深夜1点钟无法上床睡觉。在这次音寨村的调研活动中,对于多数研究生来说,他们学会了进村入户调查的方法,初步掌握了做学问必须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这项基本功。参与本次调研活动的都是本人所指导的博士生,他们分别是经济学院“少数民族经济专业”“民族地区经济法律制度研究方向”的2006级博士生贾娅玲;2007级博士生余欢、李凤梅、马文静、马训祥;2008级博士生曹文娟;以及2006级经济学硕士生史学楠。在后期撰稿过程中,调研组成员基本上都是在熟悉所有文字资料和调研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按照统一拟定的“写作大纲”去细化个人的具体“写作提纲”,经主编认定后再进行写作,以求通篇体例一致、资料互相印证,防止彼此雷同和彼此相悖。在具体写作过程中,每一位撰稿人自觉做到对书稿中所引用的每一个材料都慎之又慎,对每一个数据、每一条史实都注明来源出处,通篇的数据资料都力求准确无误,不出现前后不一致甚至前后矛盾的情况。本书的具体分工执笔情况如下:宋才发为本次调研活动的负责人和本书的主编,拟定本书的框架结构,撰写“序”以及负责本书的统稿和修改定稿。马训祥撰写第一章;第十一章之一、二、三、四、六;第十二章之三、四;第十三章之一、三;第十四章之四、七、八;第十五章之三。在设定框架结构和拟定调查问卷提纲的过程中,协助主编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在第二次调研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并协助主编作了统稿工作。李凤梅撰写第二章、第八章;贾娅玲撰写第三章及第十一章之五。马文静撰写第四章、第五章以及第十二章之一、二;第十四章之一、二、三;第十五章之一、二和第十七章。余欢撰写第六章。曹文娟撰写第七章以及第九章之三、四;第十章之一、二、三、四、五、六;第十三章之二、四、五;第十四章之五、六;第十六章之一、二、三、四、五。史学楠撰写第九章“音寨村富裕家庭调查”之一、二、五。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我历来认为,对于每一个有理想追求和远大抱负的青年学者来说,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可见财产的富足,而在于内在的不可见的思想上的深邃与完善。作为导师我为弟子们这种孜孜以求的执著态度和敬业精神而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
是为序。
发表于宋才发主编:《音寨村调查(布依族)》,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