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为
最近比较有意思的是,新技术一个接一个粉墨登场。2012年,突然冒出来个云计算;2013年,物联网又开始扑面而来,2014年,大数据又要火了。真的有点让人有种眼花缭乱之感。不仅如此,互联网又焕发新颜,智能化、移动互联网接踵而来。这些技术都在向我们预示着: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
在此背景下,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越发明显,传统企业要想致胜就必须具有互联网思维。这样难怪出现两次对赌:一个是万达与阿里巴巴的,一个是格力与小米的。表面来看,这是IT高科技企业对传统企业的挑衅行为,但本质上反应的是原有商业模式与新商业模式的比拼。一方面可以看到时代在变,企业商业模式也要改变。另一方面,企业互联网化是不是未来企业的发展路径。互联网思维开始吸引我们的眼球。
民间针对“互联网”的一系列衍生名词演绎出一系列段子调侃互联网时代转型:化缘的改叫众筹了,算命的改叫分析师了,八卦小报改叫自媒体了,统计改叫大数据分析了,忽悠改叫互联网思维了,做耳机的改为可穿戴设备了,IDC的都自称云计算了,办公室出租改叫孵化器了,圈地盖楼改叫科技园区了,放高利贷改叫资本运作了,借钱给朋友改叫天使投资了。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套用一句经典台词:借我借我一双慧眼,让我把这世界(互联网思维)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其实,对于互联网思维的解读,也因人而异。但是有一些确实让人难免有所误解。有人认为,互联网思维就是企业也上个网,开个店,搞个电子商务,实现网络销售而已。还有人认为,微信、微博营销就是网络营销,网上开店就是电子商务,信息化就是互联网化等等。这些看法太过于肤浅啦。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也忒小瞧互联网的威力啦,更对互联网思维产生根本性认知错误。没错,互联网思维不是简单地搞个电子商务,微信、微博更不是简单的网络营销,互联网思维的本质,重新回归用户。在传统的经济里,企业是没有“用户”概念,只有“客户”概念,即谁买了我的东西,谁就是我的客户。但在互联网上,所有成功的商业模式都不仅仅是考虑“客户”,而更多的是在考虑“用户”。这就是用户至上的思维。企业非常重视用户,与用户互动,让用户参与,通过与用户互动,实现产品和服务销售,让用户真正满意。互联网思维,就是通过自己做到极致的产品,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与用户互动,让用户参与其中,进而实现产品销售,进而对企业商业模式产生颠覆性作用。
鉴于互联网思维热度非凡,热浪扑面而来,我们应该更理性地去看待。不要为争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搞啥互联网思维的大赌局,那样未免有点作秀之嫌,而更应该换个思维,改变点什么。企业因时而变,因需定制,这样才是正道。发展才是硬道理。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刚刚冒出来,很多人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更多的是盲人摸象,有些人摸到的是头,有些人摸到的是脚,有些人摸到的是身体。可以想象,摸到不同部位的人,自认理解也就大相径庭。所以我们现在也不要对互联网思维下一个定论。因为随着互联网思维的普及应用,互联网思维一定要结合企业,行业来加以创新。如小米用互联网思维卖手机,颠覆了手机零售销售的格局。
同样,我们也要看清楚,很多人将互联网作为包治百病的神药,这个更不靠谱。有些传统企业使用互联网思维来颠覆,而有些企业则还是要有自知之明, 不要太作秀啦。关注用户思维才是硬道理。互联网思维只是企业宣传的一种策略。不是运用互联网思维,企业就有救。要相信,了解你的消费者,洞察他们的需求,企业才有出路,否则一切都是枉然。
未来互联网时代,企业互联网化或者互联网企业化,这些都是必然的结果。对此,企业要顺势而为,抓住一切机会,跟用户沟通,做大做强企业。但也要明确很多东西不要过于强求,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我们要有自知之明,学会抓住机会,利用一切机会,大力发展企业。
顺祝任何企业能借互联网思维之东风去颠覆也好,去融合也罢,将企业互联网化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