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变迁,缘于生态的变迁。
生态针对于人和社会,业态针对于企业和行业。
想了解生态,先要了解业态。
到目前为止,互联网对中国社会的改变很有限,举个例子:
虽然你的指纹、音容相貌、身份信息、联络事项等等都在政府存留着各种记录,甚至也都在网上。各种数据库,尤其各地政府同类部门之间的数据库也都可以适当共享或完全共享。
但只要你想办手续,还是需要你不断填表、不断核查、不断盖章、不断办证。
倒霉的话,办一个证件需要千里迢迢跑回老家好几趟。
关键是在你已经提供了真实信息的情况下,没有机构与个人为你证明某种真实性。
紧要关头,你须要自证。
想结婚,你要证明自己未婚;想买房,你要证明自己没房;想领养老费,你要证明自己还活着。
而这些,都不能在网上进行。
这还不算什么,有些自证虽然麻烦,最终是可以实现的。但有些自证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比如你要证明自己素质合格、信誉良好、道德高尚。
无论你是否统计过,一个中国人一生中如果没有几十个证件,是活不下去的。离开胳膊腿还能到处生存,离开这些证件,寸步难行。
而这些情况,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家也都习以为常。
所以,想透彻了解一个生态很费劲。相比之下,业态简单的多。
经过二十多年,互联网对中国企业的改变,最近几年终有端倪。
在大众消费行业,这种改变甚至很明显。
互联网到底改变了企业什么?
是业态。
业态,主要包含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资源、结构等因素。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人才。
中国最不缺乏的,就是人才。起码在企业家的内心,绝对是这么想的。
你不把自己当成人才,说不定就很受欢迎;一旦你觉得自己是个人才,那就等着失业吧。
人才在企业间流动的驱动力,兴趣是相对的、利益是绝对的。
二十年前,中国人都喜欢下海。创业要下海、不创业也要下海。摆脱了束缚,就有了机会,然后就会有财富。
如今,还听说谁在下海吗?现在的人们渴望着被束缚。有了束缚,就有了归属、就有了圈子,久而久之就有了资源。于是,各种好事就会时常溜进来找你。神不知,鬼不觉。
对普通人而言,用不着什么潜规则。潜规则的传说,多为名利场上的花絮。
有些交易,上个QQ、敲敲键盘就完成了,用不着去KTV和高尔夫球场。
互联网给了“人才”们最大的自由和空间,同时还不断为他们提供着无数个被束缚的机遇,熟人和陌生人的界限早已被打破,普通人的合作方式和赚钱路径已今非昔比。
二、资本。
企业盈利的方式,不再是“此时投入此时产出”、“此处投入此处产出”、“局部投入局部产出”,资本的流向和诉求变得眼花缭乱。
这对一个渴望得到资金支持的企业主而言,融资成功的概率变得越来越趋于零。
即便你抵押,也只能是房产。
于是,互联网金融出现了。
所谓的P2P,就是人们拿着自己的血汗钱互相帮助,以期制造合力。不然在这个市场上条条大路通坟墓,不如直接关张、主动倒闭。
众筹就更厉害了:不仅能让你拿到资金,还能最大限度分散风险,太对创业者的胃口啦。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创新。
而中国的任何创新,都是要打破陈规的,夸张地讲:就是以下犯上、违规乱纪。
但至少也比直接偷盗和抢劫来的安全。
前不久,我国总理当众问马云:凭什么一个普通人到你的网站上一注册,就变成一个公司了?这是违法的。
我估计马云当时会有些尿失禁。
只不过,幽默的总理马上呵呵一笑:你现在合法了,国家的门槛降低了。
其实,马云的贡献,不仅仅是让中国会用电脑的摊贩们绕开城管、绕开工商局、绕开税务局,放心做生意。
马云更大的功德,是让越来越多的人绕开了银行,从而绕开了传统的金融利益链。
互联网让资本以不同的面孔和功能出现在中小企业面前,进而影响了大企业。
三,信息。
这几年,在市场化的中国正规商人里,李彦宏不仅一直是遥遥领先、绝绝对对的首富,而且是商业之神。
很多人、很多媒体并不知道,也不愿相信。
具体玄妙就像魔术,一点就破,我们稍后揭秘。
为什么企业和消费者对搜索引擎的依赖会达到如此惊人的地步?
原因明摆着:买卖双方都很主动、意向都很明确,但只有搜索引擎能让他们在瞬间一拍即合。
相比之下,世界上其它任何媒体宣传都是弯弯绕,且劳民伤财。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分享。分享的是什么?有用的信息。
在人类商业变迁的几千年里,消费者渴望的一直就是信息对称。
但到了近现代,广告和公关始终都在不遗余力制造更大的信息不对称,甲乙双方联手搞什么4P营销,通俗讲就是忽悠消费者。
他们主要的手段,就是所谓的创意和策划,害惨了太多的人,也累死很多他们自己人。
一夜之间,搜索引擎带来的信息共享,挖开了广告和公关的坟墓。
必须强调:这和传统媒体没关系。
所谓传统媒体的末日,子虚乌有。
只要人们不是生活在电脑屏幕和手机里面,现实物理空间内的任何媒体,都有人触及。
只不过,那些靠传统媒体吃饭的中间环节,始终在增加企业和消费者双方的成本。这种只增加成本、不创造价值的利益链,在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业态中,举步维艰、无以为继。
末日,正在倒计时。
以广告公司为例,尤其是4A级的广告公司,愈发呈现出高成本、低效率,高形象、低品味,高嗓门、低智能。
不信可以看看他们每天都在干什么:
只要企业客户有了宣传需要,广告公司的主管们便立即行动,先找大忽悠编故事、再请美工做精美PPT,然后去做提案表演。只要客户眼前一亮,就给钱。
拿到钱,表演随之结束。此时所有大成本也都预支殆尽,实施中哪还有余力真正干活儿?干的越多、赚的越少,只能分包给价格极低的各路作坊。
外包、分包,本也正常。可在此期间,为了继续拿到客户的余款,需要变本加厉压榨那些小作坊,不然自己就赔钱。
最终肯定顾此失彼,只好东拼西凑,弄出写满漂亮数据和截图的结案报告,蒙混过关。
如今,这些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已被互联网拦腰切除。
在高档写字楼里高成本运行的4A公司,已被越来越多的低成本小公司取代。
这些新型的小公司,不仅有全程实施能力,更有思维和理念优势。完全是互联网背景下成长的新锐一代。科特勒是谁,他们不知道。
但他们知道如何尊重消费者,他们更知道如何在网络语境下宣传企业。这是划时代的飞跃,足以改变业态。
同时,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对称,也改变了企业宣传预算的结构。他们跟传统中间环节的固定关系,已不复存在。
四,物流。
零库存,始终是企业的梦想,旨在降低成本。但即便是ZARA和DELL,也没有完全实现。
维持一个即时供应链,本身就需要很高的成本。
互联网生成的多元价值链,使得一切从此不同。
加快物流速度和准确度的,是数据的光速运行。
这是以往不可想象的。
除了上述四个方面,更严峻的,互联网还改变了企业竞争环境。
其中的关键,是竞争局面变成了局部对整体、已知对未知。竞争对象已完全不同。
二十年前那种联想盯着四通、四通盯着联想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因为再无必要。
绝望之中,没有赶超、只有颠覆。
你再也不可能用同样的方式去超越前面的人,不管你多么强大。
微信本来就是个三十年前就有的语音留言信箱,很新奇吗?
一点也不。
但既然微信已经杀出来了,马云再搞什么“来往”、中国电信和网易再联手搞什么“易信”,都是伴舞的行为,无人喝彩。内在的专业道理,我们稍后解剖。
此刻,正有很多业内、业外的人,围成一圈、拍着手,等着巨无霸之间拼命、等着吃血馒头。
不禁再次让人感到了互联网的遥远。
还谈什么未来趋势,眼下,我们真的已经来到互联网时代了吗?
马云喜欢谈互联网思维,他自己就可能没有。
互联网是对个体的解放,C2C是主体。马云一上来就搞B2B的阿里巴巴,萌了一批人,幸好及时搞了淘宝,形成了生态,使一个帝国拔地而起。
可是中国富商往往就是这样,对自己的成功原因懵懵懂懂。淘宝达到顶峰后,马云马不停蹄,马上就金蝉脱壳,搞天猫。这对于淘宝的生态不见得有利。
庆幸的是:天猫是B2C,还不至于马上衰落。
说到底,马云还是想笼络大品牌、想做大生意,始终不忘实现自己的B2B梦想,仍旧传统思想。
误打误撞,反而远离了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黑洞》|全书连载•第1章第4节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