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信贷比准备金率暂定为零不是天大利好


    央行发布的文件《关于存款口径调整后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利率管理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387号文”,按照央行要求,新纳入统计范围的存款,也要缴纳存款准备金了。这些新纳入的存款,包括存款类金融机构吸收的证券及交易结算类存放、银行业非存款类存放、SPV存放、其他金融机构存放以及境外金融机构存放。据了解,SPV 存放包括银行理财、券商基金资管(包括基金子公司)、信托等,但文件同时规定,这些存款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暂定为零。

 按照市场解读,该规定将释放5.5万亿元资金,会让市场流动性更加充沛,有利于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也有利于银行业能够以量取胜,对冲因不对称降息导致的利润减少,被市场解读为天大利好,市场也作出正面反应。银行券商保险集体大涨,并有多股封上涨停。
  无可否认,央行调整信贷比会释放大量资金,但问题是目前实体经济每况愈下,12月不仅汇丰PMI出现下跌,国家统计局的PMI指数也同步下挫,汇丰中国12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终值为49.6,略高于初值的49.5。上月终值为50.0。汇丰屈宏斌认为是国内需求拖累指数下滑,因为新订单自今年4月以来首次出现萎缩。12月官方制造业PMI指数为50.1,创18个月低点。新订单指数为50.4%,低于上月0.5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增速小幅回落。各种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内需依然疲弱,主要是投资下降所致,房地产投资约占我国投资总体规模的五分之一,其表现对投资走势影响较大。延续年初以来的回落走势,1至11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8660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1.9%,增速比前10个月回落0.5个百分点。1至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5106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5.8%、环比增长1.02%,同比增速较前10个月回落0.1个百分点。这是在国家投资增加14%下的数据,如果踢开国家财政投资,投资数据将下降更多,作为最有活力的企业私人投资下降是造成经济下滑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而长期依靠政府投资支撑经济的模式是不可取的。
  为什么企业投资最严重不足,就在于国内融资难与贵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尽管央行实施定向宽松不对称降息,但市场资金利率有升无降,实体经济根本无法承载如此之高的资金成本。造成市场对长期资金需求趋弱,由于投资不足,内需疲弱,企业盈利进一步趋减,11 月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 4.2%,高于 10 月的下降2.1%,1-11 月利润增长 5.3%,较 1-10 月下降 1.4%。11 月份收入单月增速 3.5%,较 10 月的 6.75%大幅下滑,内需收缩和物价通缩是企业利润下滑的主因,内需疲弱盈利下降已经出现恶性循环。
 因此针对中国经济最好的方式就是降低实际利率,尤其是中长端资金利率,引导刺激企业进行投资,而不对称降息虽然降低了名义利率,但并没有降低实际利率,商业银行迫于信贷比制约,无钱可贷,或者是出于风险因素出现惜贷情结,因此并不能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与贵的问题,从表面上看起来央行顺应形势调整信贷比是一个极佳方式,释放了5.5万亿元资金,商业银行可以大量发放贷款了,但问题也是接之而来,一个是同业存款存款利率明显高于居民存款利率,按照较低测算,应该不会低于5%,甚至高达6%,要远高于SMF资金成本3.5%,更高于降准释放的资金利率1.89%,资金成本就可能高于市场贷款基准利率,商业银行作为自负盈亏的实体,一定会转嫁成本,抬高信贷资金利率,实体经济在市场不振下,可能无法承载如此之高的资金成本,无法激活投资,而调整信贷比已经释放了5.5万亿元资金,央行要再一次全面降准以货币乘数的方式释放流动性就显得有点难了,因为中国目前依然强调经济转型,依然重申适度的货币政策。再大规模全面降准搞不好就是重蹈老路,滥发货币陷入全面刺激。
  从激活投资角度来说,是有效降低长短资金利率,而调整信贷比恐怕于事无补,笔者认为调整信贷比暂定准备金为零的方式并不是最好方式,较理想的方式是上缴20%准备金率,再全面降准0.5%释放5000亿元资金,同时通过SLO和SMF的方式向银行提供短期资金缓解上缴准备金所需要的资金,在2-6个月内再实施全面降准0.5%两次,以对冲商业银行上缴准备金。降准三次释放的资金大约也是5.5万亿元左右,与调整信贷比暂停准备金率为零释放资金基本等同,但作用可能迥异,降准释放资金成本更低,只有后者的1/3甚至更低,为商业银行提供了足额低成本资金,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才能有效激活企业投资热情,才能让经济更快复苏。
 从资本市场来说,尽管做出正面反应,但由于全面降准预期减弱,银行保险地产想象力减少,尤其是银行股,降准释放资金与调整信贷比释放资金净利差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对业绩影响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同时调整信贷比而不实施全面降准,经济复苏难度加大,资本市场上涨失去了宏观经济基础。后市高度笔者认为并不适宜太乐观,高善文就认为目前指数已经高估15%并非没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