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才发:在中国民族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暨杜荣坤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


在中国民族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暨
杜荣坤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
宋才发教授
(原中央民族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科研处处长、法学院院长)
2014.11.01
 
尊敬的杜荣坤先生、白翠琴先生,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邀请,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著名民族史学家杜荣坤先生八十华诞、白翠琴先生从事民族史研究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有幸当面聆听两位先生的谆谆教诲以及各位专家的学术高论。首先我预祝学术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衷心祝福杜荣坤、白翠琴伉俪百年恩爱、健康长寿,学术之树常青。
    杜荣坤、白翠琴先生是中央民族大学学科发展的杰出支持者。在中央民族大学2002年正式列入国家“211工程”第一期建设行列,2004年进入国家“985工程”第二期建设阵营的整个材料论证、学科建设立项论证、学科平台建设评估、学校整体发展立项报告评审、学校整体进入国家“211工程”立项评审、学校整体进入国家“985工程”立项评估、学校完成国家“211工程”第一期和第二期建设评估验收、学校完成国家“985工程”第二期建设评估验收等,一系列涉及中央民族大学学科发展的论证、评估验收工作中,杜荣坤、白翠琴先生始终是积极的参与者、拥护者和支持者。由于杜荣坤先生学术积淀深厚,做人不失底线,处事不失原则,包容不失严谨,因而他不只是中央民族大学聘请的立项和评估验收专家,而且多次被国家民委和教育部聘请为中央民族大学国家“211工程”、国家“985工程”子项目的评估验收专家组组长。杜荣坤先生在一系列评估活动中客观公允的积极作为,不仅赢得国内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而且赢得国家民委、教育部等上级领导的赞扬,为中央民族大学学科建设和整体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时任中央民族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科研处处长兼“211工程”办公室主任,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行列也是在我手里完成的,因而作为学校这一系列重大发展的亲历亲为者,我见证了杜荣坤先生做出的诸多重要功绩,中央民族大学永远不会忘记包括杜荣坤先生、白翠琴先生、郝时远先生在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对中央民族大学的关怀和厚爱。作为耳闻目睹的当事人,我借此机会代表中央民族大学对杜荣坤先生、白翠琴先生、郝时远先生表示衷心地感谢。
    杜荣坤、白翠琴先生是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无私奉献者。1999年底我从华中师范大学调到中央民族大学来工作的时候,中央民族大学只有9个博士学位授予专业,连我本人在内共19位博士生导师。随着学校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全覆盖,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专业基本适应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发展需要。在这些一级学科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和博士、硕士招生专业的过程中,杜荣坤先生默默无闻地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在一年一度的博士生、硕士生论文答辩的时候,杜荣坤、白翠琴先生历来是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法学、民族地区行政管理等专业的论文评审专家、外聘答辩专家或答辩委员会主席。杜荣坤、白翠琴先生对论文的评审非常认真负责,不仅在政治观、民族观上严格把关,而且对论文字斟句酌,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每次评审反馈回来的都是写得密密麻麻的几页纸,倾注了两位先生的满腔热情和辛勤的汗水,是当之无愧的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者。我曾认真地拜读过杜荣坤先生的《学术自传》,非常赞同他对自己的学术评价:“在科研工作中兢兢业业,撰写论著力求有所创新。每次开会发言,都预先做好充分准备,以期言之有物,听者受益。在每年硕士生、博士生论文评审中,经认真审阅后,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使其从中获益。”这段简短而平实的学术评价,可谓是杜荣坤先生对民族研究、对研究生教育事业倾注毕生精力真实而生动的写照。
    杜荣坤、白翠琴先生是我本人及弟子们忘年之交的良师益友。杜荣坤先生一辈子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但是他当官不像官,从来没有半点特殊化,从来不居功自傲。他身在高位时不谋私利,富有担当精神,一身正气;退休以后继续发挥余热,无论在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还是在中央民族大学,历来注意培养青年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形成老中青相结合、具有开拓精神和学术实力的科研队伍,使民族研究薪火相传。尤其是在他担任全国社会科学基金民族问题评审组副组长期间,无论在课题评审还是在结项验收的问题上,历来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从来不接受人家的吃请,赢得了国家社科规划办公室高度赞扬和社会舆论的好评。由于学术研究和工作的客观需要,我自2000年开始接触杜荣坤和白翠琴先生,从相识、相知到成为忘年之交的朋友,15年来我从他们伉俪身上学到了许多金不换的东西。杜荣坤和白翠琴先生平易近人,待人态度谦和,素有长者和大家风范。只要学校和单位有事请他们帮忙,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风雨无阻,从来都是有求必应、满腔热情。先生平素不抽烟、不喝酒,衣食住行极为简朴,堪称表率。由于我所在的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的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基本上都是请他们伉俪做答辩委员,所以我的博士生都非常尊敬两位师长,遇到学术上的问题也喜欢向他们讨教,两位先生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指导,因而他们伉俪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我和弟子们忘年之交的良师益友。他们还不忘教导我的弟子们在工作顺利和取得成绩时要有忧患意识,要多想到前进中的困难;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用“愈挫愈勇”的精神激励年轻人坦然面对困难。杜荣坤先生一辈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遇事少说多做,注意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一辈子对同事、朋友和后学关怀备至,体贴入微,遇事多看长处和优点,尽量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一辈子虚怀若谷,尊重老年、奖掖中年、提携青年,无愧为同行、同事和各界朋友们的好领导、好师长、好楷模。
    最后我想借盛唐《金缕衣》韵律赋诗一首,表达我对一辈子执着民族问题研究,一辈子奉献研究生教育事业,一辈子扶助年轻人脱颖而出的杜荣坤和白翠琴先生的深深敬意:“贫女年年压金线,巧手难为画眉长;莫问为谁作嫁衣,但愿人间多新娘。”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