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史上最受欢迎的总理之一默克尔正在中国访问,她受到中方的特别礼遇。李克强总理邀请其前往自己的故乡安徽访问。这是密切双边关系的常见举措。随同默克尔来华的是一支庞大的商业团队。它们借助总理的影响力,与中国签订了数百亿欧元的巨额合同。
就在本月,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到访英国,和英方一起,将双边关系升级至“黄金时代”。中国趁着英国在西方世界中率先宣布加入亚投行这一历史性机遇,主动伸出手,推动双边关系向更高层次发展。习近平在白金汉宫和唐宁街受到的隆重接待,似乎是新的双边关系水平的象征。在此访过程中,中英达成高达4000亿元人民币的巨额合同。
在同一时间点,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和法国总统也会是中国的贵客。前者已在中国访问,后者也很快将踏上中国土地。威廉国王率领了人数达150人的庞大的经贸代表团,期待与中国加深经贸合作。威廉国王也是中国的特殊客人,因为就在去年,习近平曾将其作为开启欧洲访问的门户,并将其定位为中欧关系的门户。相似的提法还见于李克强顺访爱尔兰时,对爱尔兰总理的承诺。
法国是中国传统的特殊战略伙伴。它是西方国家中第一个与中方建交的国家。在“帝国主义”封锁和贸易禁运的时代,法国的友好令中国感动,并得到了特殊地位。但在英国声言将成为中西关系的楷模后,这一关系面临考验。
中国近一段外交似乎都在循着这一模式进行:彰显与所交往国家特别是重要国家的特殊关系,向每个国家都示好,都向其强调两国关系的特殊性,由于近期中欧国家关系互访频繁,因而显得十分突出,其实在与别的国家交往中也是这样。
这些国家乐于中国和它们呼朋唤友,在全球经济前景莫测的时刻,中国仍是保持像样的经济增长率的大国,与中国密切经贸交往,符合其迫切的经济利益。当然,中国也有更多的战略考量,期冀通过此举,摆脱由于政治特异性而带来的孤独感,扩大友好国家范围,在一个由民主国家环绕的世界,减轻中国对政治安全的顾虑。另外,中国也希望别国间为了维系与中国某种特殊关系展开竞争,以使本国利益最大化。
但这么做显然是把双刃剑,反过来,它也有可能被人利用。很难想象,欧洲这些西方传统的大国,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发源地,会和中国这样体制的国家感到亲近。就在不久前,它们还勇于就人权和宗教问题向中方表达立场。同时,它们是当今世界首要大国美国的亲密伙伴,也是包括美日在内的西方七国集团的成员,从长远来说,两种文明的冲突似乎难以避免,就像苏联曾经的历史一样。
唐僧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很多人都想吃他的“肉”,有的采取强掳方式,有的以狐媚取之,有的以巧言惑之,总之各有妙招。目前的中外关系也具备相似特征。尽管增速显著放缓,国内经济危机重重,但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之一,也是庞大的市场和资金来源国,因而对别国的吸引力不言而喻。如何尽可能多地吃中国的“唐僧肉”,想必是各国最重要的外交目标之一。
所谓特殊关系,就是具有特异性的关系,如果中国和所有国家或者很多国家都是特殊关系,那就没有特殊关系了。而且,在中外交往中,中国很可能反过来成为被利用的对象。别人利用特殊关系的噱头,或者与中国领导人的亲密个人关系,获取经济好处。
这种以强烈的利益动机推动的国家关系,也会随着利益需要的失去而解体。密切的价值观和政治联系,才是具有战略性的关系,也能维持长久。否则只能是战术性的权宜之计。很多国家或许就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态与中国交往的。
如果将这种特殊关系与领导人私谊又能高度结合起来,那么领导人个人的决策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是而论,在国与国关系中,政府决策如何避免个人随心的决策,一时的兴起,就是一个富有技术性但又非常关键的课题。在此情况下,建立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将政府决策置于监控之下,是必要举措。另一方面,遵从市场经济规律,本着效益优先的原则,按照市场经济方式发展对外经贸关系,是其根本要求。
与众多国家大搞特殊国家关系的另外一个显而易见的结果是,特殊将成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大可能赢得别国真正的尊重和看重。如此发展的结果就会变得更加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