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益为宗旨、以幸福为理念
上海颐和苑探索养老新模式
中国幸福研究院院长徐景安
目前,中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期,养老问题成了全社会不得不共同面对和亟待破解的难题。2013年至2014年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加了26.36万人,是有史以来增长最多的一年。上海老龄科研中心预测,“十三五”期间上海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快,到2020年,户籍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540万人,面临巨大的养老压力。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上海颐和苑老年服务中心开创了养老新模式。
民办公助,非营利性
上海颐和苑老年服务中心是非营利性的养老机构,所谓非营利是指利润不能分红,用于滚动发展。实行民办公助,从土地划拨到床位建设都得到了政府的财政支持。
这既不同于由政府投资、管理、运行的福利性养老,也不同于由民营企业投资、管理、运行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养老。前者以低收入为服务群体,后者以高收入为服务群体。颐和苑以中等收入为服务群体。
颐和苑总规划占地200亩,配有150亩的生态果园,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可容纳约2500个床位。一期项目,占地67亩,建筑面积34000平方米,养老、养护床位数800余张。目前已有200名老人预订入住。
幸福养老,终极追求
我们过去一直提“老有所养”,也就是照料老人的生活,满足老人基本的生活需要。这是养老事业基本目标。而幸福养老才是养老事业的终极追求。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意思是说:现在称作的孝,是仅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然而狗、马,也都能得到人得饲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老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还要活得快乐、活得幸福。老有所养,还要老有所乐。
怎么做到幸福养老呢?就要关注、满足老人的情感需要,精神追求。但老人的需求各不相同,需要关注老人个性化的需求,有的老人希望他讲故事有人听,有的老人愿意做力所能及的活,有的老人还能向社会贡献余热……总之,让他们活得有意义、活得有价值。颐和苑为每个老人建立个人档案,包括基础信息,健康状况,兴趣特长。
幸福养老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支有爱心、孝心的员工队伍,硬件是投资可解决的。要培养一支视老人为父母的员工队伍,不是容易解决的。今天的养老机构之所以沒受到老人的倾爱,主要不是硬件,而是服务。
我正在为管理团队与员工进行幸福养老服务的培训,提出的服务理念是:孝心----代人尽孝,诚心---真心诚意,细心---细緻入微。
家和田园,完美结合
按照幸福养老理念,引进了“家”的概念,从建筑设计到服务模式,都让老人感觉是住在“家”里。老人可选择一室两厅、一室一厅等不同户型,有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与家一样,功能齐全。
86岁的陶克俊老人卖掉了老房子,和老伴决定在这里养老。他将原先住的房子里的物件搬到《颐和苑》的家。精心布置之后与原来的家没啥差别,但在硬件设施上高了好几个档次。“抽水马桶是智能的,还有中央空调和地暖,居住环境相当不错!” “年纪大了,想要有个好归宿。颐和苑的人性化养老服务让我感到百分百的满意,也让儿子放心了。”
颐和苑要求服务人员像家人那样服务老人,让老人感到是在家里。要尽量满足老人的情感需要。比如与儿孙商量定时看望,或者装视频随时沟通。组织老人聚会,庆祝生日、金婚纪念、节日庆典,或者散步、娱乐、聊天等等,帮助老人通过新的社交活动,拥有新的朋友、新的人际关系。建立情感关怀的制度,老人有喜事、悲事,及时谈心安抚。
在家里很多老人有事做,就不会无聊。一是组织各种兴趣小组,歌咏、摄影、手工等,二是成立老年大学,组织老人感兴趣的活动,三是成立志愿者队伍,协助养老院做力所能及的事,四是提供有偿服务,使有专长的老人发挥余热。
《颐和苑》有150亩的四季果园,还有一块田地。老人可种植、采摘、品尝、散步,体验田园生活,既陶治情操,又锻炼身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在金山《颐和苑》。
丹麦模式,合作管理
丹麦作为欧洲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之一,拥有全世界极具幸福感的一群老年人。DDH是丹麦规模最大的私人非营利性的护理机构,已有50多年历史。与DDH合作,负责护理培训和日常管理,引入世界先进的养老理念和养老方式。
从丹麦引进世界先进的升降(吊篮)设备,可以安全快捷地让老人移离病床,便于看护人员带着老人去户外运动休闲,最大程度的扩大了行动不便的老年朋友的生活圈。
为保证老人的人身和居住安全,还建立了无线定位系统,能及时掌握老人的位置,一旦发生意外,院方能迅速赶到现场。呼叫对讲系统设置在老人“家”里,遇到突发情况,只要按下紧急呼叫按钮,工作人员就会及时前往处理。
上海颐和苑已于2015年10月30日正式开业,迎来第一批入住老人。
----摘录发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