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哥洞见“商业现实”,对趋势说NO(乱砍)

洞见原本应该写在趋势上面,但个人想把深度思考后的“部分商业现实”也“洞见”一把
这几天有几篇消息不胫而走,一则是贾跃亭的十大趋势演讲,另一则是刘强东为实体站台讲话:互联网渠道红利已去等
个人挠有兴趣的查阅了上面的几则消息,结合个人的部分观察、实践和思考也在2015年末略谈几个观点,和大家互动交流:
1、其实部分互联网公司比传统实业还传统固化
几个从BAT出来的牛逼人(好像海归和BAT出来的人,都会自我感觉牛逼),做了点产品,个人有幸比较感兴趣,就联系他们看能不能合作线下渠道。当负责人和我通话不到1分钟时间,没听清我介绍时,就自信满满的说
“我们是互联网公司,不做线下,你们都是传统其他,我们玩不到一块去···”
“呵呵”之后,我在反思,是我们真传统固化,还是这些年头他们已经老了,比我们还固化。
可以这么认为,部分互联网企业,在信息时代的OPEN思想已经被他们的自大和自负给爆满了,已经开始有了互联网企业“传统思维”和“固化思维”,有时比传统企业更传统,哈哈。

2、其实部分互联网公司更不懂商业思维和市场经济
个人出道职场和商场时间不长,从大学开始接触,通过见闻,观察和部分实践:商业思维和市场经济应该讲“无交易不商业,无合作不经济”。
但我们部分互联网企业,自居站在风口,披靡所向,无人能敌,从不掂量自己的分量,给人透露出的是商业幼稚,众多互联网公司被资本玩弄,这是其中的最佳体现。
他们错加认为互联网就是商业和一种经济。个人认为,互联网只能算信息时代的一种商业工具,我们目前所发现的或所认为的互联网经济,可以认为是新兴工具时代下的商业变革,所以我们要”互联网+”和”+互联网”。
其实互联网需要“+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就像京东假如没有商家加入、天猫没有实体产品加入、众筹只玩虚拟项目,我想2015年、2016年、以及未来的互联网基本可以说是冷淡过日。
”互联网+””+互联网”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本身就是市场经济商业思维下的交易行为,希望更多的商业参与者能不自居强者,合则自强。例如乐视+tcl,华为+美的,海尔+超级平台等。
很快“商业无不互联网,无不O2O”就会让你体感十足,再也没有什么+,什么O2O模式。
3、其实互联网远非“所吹”
互联网企业,从2000年的逐渐丰盛水起,到08年至今的快速膨胀和发展,网络零售已经占到中国社会消费零售市场的10%多一点,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这些光环的现实,一说明中国网络零售的规模和快速发展,二说明中国市场经济环境对互联网的宽容自由经济的管理,三说明互联网只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构成,不是有了互联网就能百胜不殆。不是所有都像小米操作的企业都会成功,也不是所有不像小米的企业都会不成功,华为荣耀就是一个铁例。
平常互联网嘴边常挂的“风口”“羊毛出在猪身上”等等,只不过是我们典型优秀,老早就有的商业交易思维和他们自己为自己做的宣传舆论战而已,就像古代圣贤大兵打舆论战一样,先让敌人心理暗淡,再次深入,则结果比为我用,地为我征。

4、其实可能是这样的:全场景流程的服务体验和最佳便捷时间、渠道才是我们要做的
走过2015年,我们明显发现经济转型和社会形态发展带来的商业变化:大环境的消费冷淡和转型升级,给我们带来的暂时销售停顿和不景气,应收的减少等现象,迫使我们不得不面临新常态,开始不断的变化升级,用新思维新经济模式确保自己的存活和转型升级(比内功的时候到了)。例如美的和海尔的超级平台,传统家电的智能继续转型,格力的品类夸张和升级,天猫的国际化,区域自贸区的设立等等,就连资本市场也在2015下半年寒冬度过。
全场景流程服务体验和最佳便捷时间、渠道,是个人简单就目前商业现象和市场经济提炼的一种站在消费者自身思考的商业操作全案。
全场景流程服务体验,即站在信息发达的程度,来思考从产品的idea创意、研发、生产、管理、展示、销售、服务、跟踪等环节构建用户消费全场景,通过全场景构建来挖掘需求,促使商品和消费者的首次交易和持续交易互动。
最佳便捷时间、渠道,即站在消费者自身,通过大数据或用户标签、画像等角度挖掘他的行为习惯和理念,然后构建消费者的最佳便捷消费时间和渠道,促使商品和消费者的首次交易和持续交易互动。
以上两点简称“全场景体验和最佳便捷消费”商业现场洞见。

洞见商业现实,对趋势说NO(乱砍),简单思维,互动交流。
文尾说明:非商业用途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