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是对德国工业4.0的模仿,被国内中央津津乐道,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入歧途的规划,虽然还处于草案阶段,但是展示出来的思维、视域是错误的,会让中国工业耽误转型时间,主要依据如下。
1、笔者去年初以来就提议中国最需要的是智能产品,而非智能制造,在东莞、深圳一些上马智能制造的大型厂家,却出现相继倒闭,而近日国人买空日本智能马桶盖。事实胜于雄辩,老百姓需要的是智能产品,至于是否是智能制造还是机械制造,消费者根本不考虑这些。就像智能马桶盖是智能制造还是机械制造,并不重要一样。
2、据全国政协委员、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说,制造业服务化是工业化的战略取向,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向下游延伸,发展售后服务、专业服务、增值服务、全寿命周期服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另一个方向是向上游扩展,提供研发、设计、咨询、信息、节能环保等社会服务。笔者认为,这些是常规服务,而非颠覆性服务。中国制造业需要的是颠覆性服务,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创新,带来的业绩增长将是翻倍或数倍增长。
3、我们再来看国企混合制改革,目的就是通过上市套现,根本就没有提升国企产品利润率、产品竞争力、品牌国际影响力,如果采取智能制造改造,意义不大。从德国智能制造提升效率来看,也仅仅30%,但是,通过笔者提议的综合创新,带来的却是10倍即300%以上的效率提升。
4、中国制造主要把宝押在技术创新上,可是,日本马桶盖、陶瓷菜刀、德国罐头盖垫圈等大多数日德产品,均是以质量好、材料好、工艺精细取胜,并非以技术创新取胜。但是,他们大多数以家族企业、中小企业呈现出来,后继大多数没有子孙接手管理。中国制造把眼观瞄准硅谷模式,以中小企业大量上市为特点,实际上,中国大量中小企业上市后,创始人突然巨富,结果卷款移民美国等海外,同时考虑给子女进行海外留学、移民、投资等进行规划了。这是买了炮仗给外国人放。但是,依靠中小企业自己做大时间很长,这方面需要地方政府给予穿针引线,引入各类战略投资者,引入同行合并抱团迅速做大。
5、中国制造产能过剩、同质化发展,如果没有进行大量整合,就大量上马智能化制造,那么变成大家在智能制造降低成本的新一个层面上进行同质化竞争。这是中国制造从机械化同质化竞争向智能化同质化竞争。所以中国制造应该把视野投向产品本身的各种创新上,才是正确转型道路,比如产品创新、质量创新、材料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创新、包装创新、款式创新、制造混制创新、服务颠覆性创新等等。
6、如果中国工业产品不能信息化、综合创新化,仅仅是一些车间制造信息化,这是把同质化战火从机械化制造领域拉进智能化制造的领域。中国制造除了产品要信息化之外,还要考虑到诚信、品牌知名度,为什么国内有同样的智能马桶盖不买却要跑到日本去买?许多人解释是因为产品价格比较便宜的缘故。实际上,这与中国崇洋媚外以及脑海里对日本、德国工业产业的顶礼膜拜有关,这是盲目的崇拜,日本德国制造有其正确的地方先进的地方,但是也有其短板、死穴的地方。
很明显,中国制造除了产品智能化之外,还需要制造业诚信维护、品牌知名度的推广,否则,就没有意义了。如果中国制造不能从这些方面入手,将会误入歧途,耽误中国制造业转型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