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试验是改革开放深化版


中共中央政治局324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审议通过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进一步深化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

 

从上海自贸区实践到粤、津、闽试演,乃至其他各省市自治区一波波的“申自”热情,凸显改革开放的活力依然激情彭拜于中国各地。这是中国得以永续发展的引擎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上海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乃至后续的这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都肩负着深化改革的时代使命。这一深化改革不仅是经贸层面的,也涉及到社会综合治理、政府职能转变、区域合作创新、法治化营商环境等系统化方面。因而,自贸区扩大,不仅仅是量的提振更是制度创新的质的要求。关键是,自贸区试验不仅举措于国内,还应放眼于世界,布局于内外两大市场--具体言就是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同步共振,释放系统化的改革红利。

 

相比中国和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自贸协定, 国内自贸区如何实践和运作,却是存在着“空白区”。但正因为如此,在一张白纸上才更容易画出最美丽的图画,否则就不叫自由贸易试验区了。

 

何况,进入改革深水期的中国,不仅自贸区试验,其他众多的改革措施,其实也都无现实的模板可鉴。譬如资本市场联通世界的沪港通(已经启动)、深港通;还有中国倡导的改变全球金融秩序的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丝路基金”等。

 

这一切,既是中国战略实力的体现,也考验中国的创新力和执行力。关键是,中国既要跳出精彩的独角舞,又要和全球化的节奏同步,甚至要契合现有秩序的逻辑,这对中国是严酷的考验和挑战。但机遇也是明显的---本属于亚洲基础设施建设量身定做的开发机构,竟然得到一众发达国家的追捧,动摇了战后美国主导的全休金融秩序。这意味着,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是有感召力的,凭借这些机制性平台,中国可以用自己的市场力、资本力和创新力为全球化作出积极贡献。

 

即使中国成为全球化新秩序中的领导一员,也是外向的责任更重。而要担负更多的全球责任,更要强化内功。四大自贸区的改革实践,就是现阶段强化内功的重要举措。一如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特区试验,也许只是个别成功,但是带来的示范效应是全方位的,改革的星星之火,燎原到整个中国市场,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使中国凝聚起庞大的综合实力。

 

如果说经济特区拉开的改革开放大幕属于“第一季”,而且“这一季”的改革节奏可以通过“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前行。当下“第二季”的深度改革则必须按照市场、法治的规矩去发掘改革红利。上海自贸区在围绕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服务业开放、完善政府监管制度等方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扩容的自贸试验区除了复制上述经验外,还应开拓出新的改革经验来。

 

其经验所来,自然是靠改革实践,但也不能莽撞而为,“试错”只能局限于技术层面,讲法治守规矩应是改革自贸区试验的标尺准绳--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法治和规矩并非是指默守陈规,而是重在全球化的对接。即先进市场的已有的投资、贸易、金融、服务业开放规则,自贸区要尝试着用更好的制度规则去对接,形成内外两个市场的有机融合。

 

扩容后的自贸区,如何在改革中试验,如何在试验中深化改革,这是前所未有的大事件。立足实际、着眼未来、开辟新路、实现超越,是中国自贸试验的使命,也是深改取得新突破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