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处长把关”的怪圈要多管齐下
在4月1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严斥一些部委和地方文件运转流程繁冗、拖沓,亟需进一步简化流程,加快简政放权进程。“部长们参加的国务院常务会已经讨论通过的一些政策,现在却还‘卡’在那儿,难道让几个处长来‘把关’,这不在程序上完全颠倒了吗?”总理说。
发展是硬道理,落实是真功夫。确保中央重大决策落地见效是各级各地各部门的职责所在。但是,正如李克强总理所斥责的,我们出台的许多政策,中央和各部门已经研究了很长时间,经过详细测算,并制定了非常具体的执行方案,但却常常因为繁冗、拖沓的所谓“会签”,让一些好政策“迟迟落不了地”。总理的严斥可谓一针见血,需要引起我们高度警醒。那么,如何才能走出“处长把关”这样的怪圈?
破除“官本位”。一些地方之所以会在落实中央决策的时候,出现繁冗、拖沓的所谓“会签”,停留在“纸来纸往”、“文件旅行”,说到底,还是源于一些官员头脑中固有的“官本位”思想没有得到彻底根除。尽管中央一再强调要简政放权,但是一些地方简不了的“繁琐程序”背后是干部放不下的“权力快感”,存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心理,能办的不办,能立即办的也要拖拖、等等、看看,还美其名曰“把关”,说到底就是在弄权、恃权,导致中央或上级的决策决定“迟迟落不了地”。因此,必须下大力气破除一些地方官员头脑中的“官本位”思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党性锤炼,正确认识官与民、公与私、权与钱的关系,使权力使用回归正道,让中央和上级精神得以顺利落地、快速见效。
打通“中梗阻”。不通则痛。令行禁止,确保政令畅通,是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党政部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职责所在。上面已经形成好的政策、决策,而下面更有社会和民众的热切期盼,但却在“处长把关”的“中梗阻”下“迟迟落不了地”甚至彻底“拖黄”,暴露出了一些地方“权力运行秩序”的不规范。只有彻底打通“中梗阻”,政策落地方可提速。一方面,在减少下放审批权的同时,对于“会签”等具体行政流程,要进一步简省规范,不必要的“会签”要坚决取消,须保留的“会签”也要严格规范,制定严格的程序时限,避免拖沓;另一方面,在权力运行秩序上,要对“处长把关”权力进行严格清理规范,通过公开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强化问责机制等制度规范,确保形成“令行禁止”、“执行坚决”、“落地见效”的权力运行体系。
整治“慢作为”。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为官要有为,不能乱作为,但要奋发有为。如果说贪污腐败是党和国家的“致命伤”,那么,乱作为、不作为、慢作为等则是党和国家的“慢性病”。而不管是“致命伤”还是“慢性病”,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破坏作用。对“为官乱为、为官不为、为官慢为”的有关现象不进行严肃整治、严厉问责,将会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处长把关”是一种典型的慢作为、不作为,是长期以来庸政、懒政、怠政的结果。这样的工作状态已经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必须坚决加以整治。要增强服务意识,并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涉及各部门职能交叉领域和空白地带,对职能部门实行“首问负责制”,确保群众单子有人接、有人管。需要多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由第一个接单的部门负责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给群众答复。要强化流程再造,用制度的“笼子”消除办事的“漏子”,确保政策早落地、快见效。
提高“执行力”。政府机关有执行力,才能有公信力、出战斗力。“处长把关”等官场怪象,看似“处长”、“厅长”们在认真履职,实质是执行力低下,是一种敷衍塞责。各级各地各部门必须坚持做到在其位,谋其政,担其责,将该做的事情做好,将该承担的责任承担好,不为政策落地添堵、不给贯彻落实挡道。如何提高执行力?一要着眼于“严”,积极进取,增强责任意识。坚决克服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心态。决不消极应付、敷衍塞责、推卸责任。养成认真负责、追求卓越的良好习惯。二要着眼于“实”,脚踏实地,树立实干作风。坚决克服夸夸其谈、评头论足的毛病。真正静下心来,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养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良好习惯。三要着眼于“快”,只争朝夕,提高办事效率。做任何事都要有效地进行时间管理,时刻把握工作进度,做到争分夺秒,赶前不赶后,养成雷厉风行、干净利落的良好习惯。四要着眼于“新”,开拓创新,改进工作方法。坚决克服无所用心、生搬硬套的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执行指令。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和传统经验的束缚,不断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使执行的力度更大、速度更快、效果更好。养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常言道,功夫在平时,闲在不闲间。确保中央重大决策落地见效,不是嘴上说说就能做到的,需要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党政机关、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着眼于平时,主动作为、狠抓落实,讲究方法、提升本领,统筹协调、综合施策,从而将“落实”这篇文章做实做细做好做出彩。
(倪洋军)
走出“处长把关”的怪圈要多管齐下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