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悟道循道十三式


论老子悟道循道十三式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借用这句话,一千个人心目中就有一千个老子。遍观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在笔者看来,通篇写着四个大字:自然,无为。自然,即所谓道,是指事物的客观规律性。无为即所谓德,是指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性去做。老子思想用一句话概括之,就是不断探索事物的规律性,并努力按照事物的规律性去做。反复研读老子原著,可将悟道循道的方法、路径及注意事项,大致概括为”老子十三式”:

(一)辅

老子说”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个”辅”字,即循道之第一要着。所谓无为,是就自然而言,要遵循规律,不可抛弃规律而乱为。同时也是对读者而言,做一件事,要探寻并遵循万物之客观规律性,不可强加主观而妄为。一个”辅”字,将”无为”与”自然”链接起来了。其基本含义就是这两点:要尊重规律而不可违背规律,要依据客观而不可依据主观,不可乱为,不可妄为。《老子》全书贯串着这样的思想观点。

(二)反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这是带有总诀式、总纲式意义的一个论段。反,是道的运动规律。这至少可以视为悟道循道的门径之一,是一个重要观察窗口。这个”反”字,大致有三个含义:一是反复、循环。如”周行而不殆”,”大道员员”。二是对立矛盾的双方共生和相互转化。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三是返回、回来、终点又回到起点。如”其事好还”,”万物各复归其根”。“反”的思想核心价值是体现了辩证法。如“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物壮则老,是谓不道”,“明道若昧,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小米雷军讲“小就是多”,其灵感或许就来自老子。

(三)弱

“弱者道之用”是老子又一个总诀式论断。为道行道的方法,要害在一个”弱”字。这个弱,不仅仅指柔弱,而是泛指一切矛盾双方中相对弱势的一方,以及矛盾一方内部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中相对弱势的一个方面。老子这方面的论述很多,”弱”之演化也有很多。如柔、下、后等等。“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著名话语。

(四)朴

老子讲的”朴”,多为原始、本真、淳朴、朴素等含义。如”见素抱朴”,”绝智弃辩、绝巧弃利、绝伪弃诈”,”敦兮其若朴”,”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我无欲而民自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是以圣人被褐怀玉”。甚至包括”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也体现了”朴”的思想。”朴”,才可以体道、悟道、循道,是持续深入探寻事物规律性的一个必要条件。

(五)静

老子强调”静”,是人的一种宁静自然的精神状态,心无旁骛,专注深入。在老子语境中,静,也是悟道循道所必需,是探寻事物规律性的必要条件。如”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定”。

(六)啬

老子讲的”啬”,约等于”俭”,比我们通常所讲的俭朴、吝啬、节俭、节约等含义更广泛,更多是指精神层面,核心是对物欲的节制。在老子看来,节制物欲才是真正的”贵以身”、”爱以身”。老子这方面论述很多。如”少私寡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知足之足,常足矣”,“不贵难得之货”,“天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给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者富”,“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老子三宝中”二曰俭”,”俭故能广”,”舍俭且广……死矣”。”啬”,显然也是体道、悟道、循道、探寻事物规律性的必要条件之一。

(七)畏

老子通篇论述中处处渗透着对道、对自然、对事物客观规律性的敬畏。如”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不敢为天下先”,”圣人不病,以其病病”,”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治大国,若烹小鲜””豫兮若冬涉川,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这种敬畏是一种科学态度,是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性的重要前提。不少论者指出老子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但这种谨小慎微,显然是相对于自然和客观规律而言。在自然大道面前,每个人都是渺小的,应当持这种谨小慎微的态度。如果没有”畏”,讲”无为”永远是一句空话。

(八)大

老子讲了很多个”大”字。如”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讲的”大”,是一种系统论思想。人,是宇宙万物的一分子,要在这个大格局中去寻找自己的位置,而不是简单地以人类为中心。这也是儒道思想一个重要差异点。了悟”大”的思想,强化系统思考,是悟道循道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九)明

老子多处讲到了”明”。如”见小曰明,守柔曰强”,这是指洞察事物细微处甚至各种萌芽和隐患的能力。又如”和曰常,知和曰明”,这是指知晓和把握事物自然和谐状态的这样一种能力。再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将知人和自知并提,显然”明”比”智”更高明,自知也要比知人更难。此外还有“袭明”和“微明”的论述。“是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虽有见小、知和、自知等广泛含义,但总体上”明”也可以视为悟道循道应当注意的一个问题。”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些论述皆可归纳为”见小”之”明”。

(十)慈

老子三宝”一曰慈”,”慈故能”,”舍慈且勇…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慈,本意是上对下的爱。老子是一位慈爱的长者。老子的著作,大抵可理解为对圣人说,为百姓言。老子对”慈”的思想有很多论述。如”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在涉及军事方面,重点讲一个”慈”字。如”不以兵强天下”,”善者果而已”,”兵者不祥之器”,”恬淡为上”,”而美之者,是乐杀人”。”慈”,是老子对道之规律性的一个举例,天之道如此,人当然应当照做。

(十一)让

老子特别强调不争,即”让”。这个”让”字虽然无明确表述,但在老子语境中,和”慈”一样,也是作为道的一个重要规律性去揭示和演绎的。如江海”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圣人之在民前也,必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必以言下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大者宜为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功遂身退,天之道”,”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让”的本质是不争名和利,并非消极不做事。老子三宝”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也应当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在名和利上要”后”,”……舍后且先,死矣”。在探索事物客观规律性上、在循道无为的做事上,当然要”先”。这种名利”后”和做事”先”并不矛盾,即所谓”为而不争”。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就是说水兼具了”慈”和”让”这两种”天之道”,”利而不害”,且”为而不争”。

(十二)和

老子多处讲到”和”,与”静”有一定联系。如”终日乎无忧,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和其光,同其尘”,”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总体上看,”和”指一种宁静、自然、和谐、平衡的状态,包括人的内心,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都体现一种“和”的思想。在老子看来,”和”显然也是道的重要规律性之一。

(十三)自

老子强调自然,万物皆有其内在规律性,”自”是一个关键词。如”辅万物之自然”,”道法自然”,”万物将自化”,”天下将自定”,”万物将自宾”,”民莫之令而自均”,”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里的”自”,既有自生长、自成长、自组织、自循环、内生式发展的含义,也包含着崇尚自由、追求自由、保护自由的含义。”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百姓皆谓我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