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这样起源的—《揭秘血管病》连载之二一


 生命是这样起源的—《揭秘血管病》连载之二一

 

1.18  生命是这样起源的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的天体生物学家克里斯.麦凯伊说,我们有“生物学标准模型”,“这是由DNA、氨基酸、蛋白质以及遗传密码组成的模型,这个模型描述了所有生物体的共性,也是我们所知道的生命的基本框架。”不错,从今天的生物看,这似乎是共同的模型,这是把脑袋钻进细胞中去看的模型。必然碰到细胞核、基因组,纠缠在核酸与蛋白质分子的关系上,深陷“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悖论。只要以人为中心看生命,必然会限制人的智慧。若善于转身360度,从膜两侧看细胞,生命起源问题将迎刃而解。

用生命的终极规律很容易理解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起源问题就是细胞共性及生命规律在最初的产生问题。因此,我们分两步来思考这个问题。第一步,细胞结构共性的产生;第二步,生命规律“活”的产生。我们要坚信自然世界的规律性是恒定的和统一的,要排除那些借助神灵、智能的乱忽悠,要排除自我科学家们的概念瞎拼接。要相信,物理、化学、电子等基本运动规律在38亿年前存在,在38亿年后的今天仍然存在。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不会随时间变化而改变。

38亿年前,地球表面变化剧烈,双亲性的类脂分子,在水中形成流动性液晶态双分子层膜,膜形成许多封闭性的小囊泡,囊泡的大小形态由分子力的特性所决定细胞封闭膜与肥皂泡有一定的相似性。外力冲击肥皂泡时,不会像西瓜那样裂成两半,而是分成两个较小的完整肥皂泡。当外力冲击两个肥皂泡相撞时,又会聚成一个大肥皂泡。细胞封闭膜在外力冲击下,不断进行着分裂和融合变化。封闭膜内侧包裹的是“石头水”,外侧膜围绕的也是“石头水”。这种小囊泡在早期地球海洋中被外力振荡冲击下,做着“融合-分裂-融合-分裂……”的循环运动。这就是生命出现前的“机械性”细胞循环运动。因为是在外力推动下循环,我们说他不“自我”,认为他没有“活命”。

第二步,在融合分裂过程中,封闭膜内离子的不均匀性,不断造成新的平衡调整。膜两侧五元液离子浓度的差别会形成电位差。有电位差存在有利于囊泡存在,无电位差存在不利于囊泡存在,容易消失。在循环运动中,在电位电流推动下,做着“增大-分裂-增大-分裂……”的循环运动。这就是“电池性”的细胞循环运动。因为是电池推动着循环,我们误认为是“自我循环”,说自我中有“活命”。细胞境的海水在稳定基础上不断地微变化着,囊泡内的石头水在每次循环中都要从新调整分子平衡,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不断变化着。这样调整38亿年,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生长-分裂-生长-分裂……”的细胞循环运动。这就是地球上自然界水中分子在膜介导下的化学变化。这种变化表面形态多样化就是我们看到的生命世界。

也许有人想不通,强烈要求用实验来验证。那好吧!

在实验室里,把脂质体分子放入五元液中,用机械振荡法使其形成脂体双分子层的闭合囊泡,囊泡在振荡冲击下融合分裂,大小发生着变化。(如有愿意验证者请参考厦门大学出版社的《膜分子生物学》第190页。)保证你会实验成功!

实验仅验证生命起源的第一步。这个实验不停地做下去,终会有一天能从膜上找到“电池”。不过,要子子孙孙做下去……可惜人的寿命太短。时间进化过程无法在实验室完成。

由融合分裂到生长分裂,由机械力的推动到膜电位电流的电力推动,这种不同,我们理解为非生命分裂和有生命分裂。分裂规律客观摆在那儿,如何理解规律,这就是人自己的事情了。

 

小结——生命的起源比科学的自我想象要简单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