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经济数据出台,基本如预期,还是处于“新常态”下经济先行的徘徊期。
国家统计局9日公布数据显示,5月CPI同比上涨1.2%,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CPI涨幅年内首次出现回落,且连续9个月维持在1%附近。5月PPI同比下降4.6%,该数据已经连续三年负增长。不过,从环比数据来看,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未来PPI同比跌幅可能持续收窄。
这些年,普通中国人都认识了CPI和PPI,凸显宏观经济运行和民生关切的密不可分,这也验证了国计与民生的辩证关系。人们明白,以这两项数据现在的状况,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短期内还难以舒缓,这一“新常态”下徘徊期对决策者很难捱,对民生愿景也形成了一定的焦虑。就趋势而言,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率要想维持第一季度7%的目标都有难度,全年经济能否达到7%的预定目标还是未知数。
各路专家和舆论场对此形势有详尽分析,而且给出了似乎旁观者清的药方--降准降息。的确,现阶段下,分析者所能想到的也只能是货币政策的再宽松。其实,从去年开始,中国货币政策已经进入了降息降准的通道,而且除此之外还有地方债置换、PSL以及宽松财政等综合手段。以至于有人认为,中国也应该学习美国、日本和欧洲,实施货币政策全面放水的量化宽松(QE)。但决策层已经给“否认”了--而是给出了充满想象的回复,即中国政策工具箱里工具很多。
分析家和观察者们或很难理解决策者的良苦用心。
美联储QE退市虽然果决,但是货币政策正常化却犹豫不决,3月中旬给出的6月份可能加息的时间表,现在看几乎不可能。以至于有人称之为美联储加息是2015年的“骗局”。这或有些偏激,但美联储的犹豫不决,亦凸显美国经济复苏并不稳定,QE的刺激正能量和负效应如影随影,使美联储不敢轻易加息。IMF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讲的相对客观:“我们相信2016年初加息更好一些。”此外,美日QE也未尽达其效。
中国和美日欧市场不相同,美国、日本和欧洲的QE猛药治不了中国经济下行的病。何况,从美联储加息的不确定性“耐心”,可见QE猛药也未必是最好的手段。加之日本和欧洲的QE“疗效”还要有不短的观察期,中国不可能一头扎进QE阵营。
相比美日欧市场的成熟,中国还面临着调结构的重要任务。在调结构和稳增长中,前者更为重要,因为一味追求增长,就会重蹈既往覆辙。经济新常态之新,在于经济结构、社会治理的更新,而非通过放水烧钱的方式进入新一轮数字增长的游戏通道中。如果说美日欧市场只有经济周期的轮回,可以通过单纯的货币政策去纠偏通缩,实现经济增长;中国则首先通过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
不一样的病,不一样的药--这是西方市场和中国经济的不同之处。美日欧三国患的是急性感冒,可以猛药疗治;中国经济则患的是慢性感冒,必须复方辩证诊治,猛药只会导致虚热顽疾,要不得的。
政策工具箱里有很多工具,看似很从容,但也折射决策者的谨慎。经过3个1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要的不再是高企的增长数字,也不是追求所谓的城市摊大饼式扩张和一味比拼大楼数量和高度。中国经济从面子到里子,从数量到质量,是现实迫切的使命。而这,需要系统化改革来实现,改革的切入点其实很清晰。
概括起来就是:通过依法治国和简政放权,奠定法治规则,提升治理能力,释放行政效率,提升执行力;通过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现“两率”市场化,提高金融市场竞争力,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通过自贸试验区改革提升“三外”(外资、外商、外贸)新水平;通过《中国制造2025》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智)造的转型升级;通过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国际化,实现中国资本走出去战略...结构调整和稳增长并行不悖,决定了中国经济“新常态”不是空洞的改变,而是涵盖了太多丰富的内容,因而需要战略统筹,不能简单以一种政策一种药方来来破解其惑。
对于“新常态”下经济下行的徘徊期,决策者要有改革不动摇的恒心,国人则要有相当的耐心。着眼于宏观而非纠缠于股市、楼市和一段期间内的经济数字,才能看清中国经济的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