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组:G7、G8还是G10?


67日至8日,七国集团(G7)在德国巴伐利亚举行峰会,并发表有关乌克兰危机和南海争端的声明,引发强烈回响。这次峰会矛头直指俄罗斯和中国,不仅给峰会本身涂上浓烈的冷战色彩,而且激起各界对G7前途的忧思。G7应该重新接纳俄罗斯或由中国替补,重返G8时代,还是顺应时势在G8基础上吸纳中国和印度,将大国集团扩容为G10


此届G7峰会其实预设议题不少,但过程和结果将其扭曲为堪称“冷战G7”举行的“冷战峰会”。希腊债务危机、“伊斯兰国”武装威胁等急迫问题都成为配菜,峰会基调呈现非常明显的二重奏,即北压俄罗斯,南批中国,口气强硬,态度生冷,让G7看起来很像一个彻头彻尾的价值观俱乐部和冷战遗老遗少阵营。

这是峰会继去年甩掉俄罗斯之后,第二次将其拒之门外而大加挞伐的内部批斗会,尽管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对俄立场和策略不尽相同,但一致决定再次公开谴责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非法吞并”,延长对其经贸制裁到年底,并警告和威胁俄罗斯如不收敛,将加重制裁。西方舆论认为,这是乌克兰危机后G7集团对俄罗斯发出的最严厉表态。

美国总统奥巴马显然意犹未尽,会后直接点名抨击俄总统普京,指责其“执迷不悟地重建苏联帝国的辉煌而毁灭俄经济”,声称美国已做好实施重大制裁的准备,敦促普京做出正确抉择,“避免继续伤害俄罗斯人民”和陷入孤立主义。俄方对G7一边倒的表态给予回击,俄总统秘书佩斯科夫嘲弄G7峰会决议“毫无新意”,称俄领导人不会参加G7G8形式存在的世界问题无效会议。

此届峰会充满火药味的另一个方面在于,美国押后,日本突前,将南海争端引入七国议题列表,并形成措辞严厉的情绪宣泄。峰会声明称七国领导人“强烈反对”威胁南海现状的行为,如“以威吓、强制、使用武力手段,以及大规模填海等手段试图改变现状的单方面行动”,强调和平解决纠纷,遵守国际法和确保世界海洋通行自由不容阻碍。

尽管这些字句不着一字言及中国,西方和日本媒体几乎众口一词地解读为这是G7集团在敲打中国。南海数十个岛礁被周边国家长期非法占据,部分国家故意凿船坐滩、填海造岛在前,G7领导人却故意无视这些事实。中方事后抨击G7峰会相关表态,敦促G7领导人抛弃对中国南海主权范围内行为的“偏见”并警告说,“如果有些国家蓄意制造事端,威胁到有关海域的航行和飞越自由,中方将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可见,号称商讨解决世界问题的G7,不仅没有对既有问题提出任何建设性倡议和方案,反而激化了它同俄中两个世界大国的分歧和矛盾,加剧地缘政治的新冷战态势,扩大大国间的误解和分裂。日本《每日新闻》评论称,尽管峰会声明强化了对抗俄中色彩,但峰会内部也存在着温差。其实,德国总理默克尔等认为,在俄罗斯满足相应条件后还应重返G8。事实表明,将俄驱逐出大国集团根本无助于缓解乌克兰危机,反而对欧洲整体安全危机推波助澜。

这次峰会恰逢G7首开峰会40周年,德国《商报》称G7面临十字路口,其作为全球领袖的存在意义正经受考验。该报认为,“将G7扩大为包括中国、印度、俄罗斯的G10是时代的必然。欧美不过是多极化世界一部分。”德国《时代》周报网站文章则指出,G7如想解决世界问题,必须与其他国家在G20的框架内继续探讨。

整体衰落的G7的确已成鸡肋,既不能凝聚大国共识,更无法代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和贸易格局全貌,却依然继续以世界火车头和道义师团自居。此届峰会凸显的价值观优先和冷战基因表明,G7很难回到包容俄罗斯的G8时代,更不可能由中国取代俄罗斯而成为其花瓶伙伴。既有的G20框架其实已具有广泛代表性,但成员越多共识越少,进而也很难让其成为包医百病的全球治理体系,只能局限于经济和贸易。

G10
也许是一个介于G7G20之间的折中选择和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替代方案,但是,在乌克兰危机和南海纷争缺乏理想解决方案的现阶段,想让G7朝这个方向升级几乎是白日做梦。来自欧美深刻的恐俄厌俄情绪,以及缘于日美自信缺失的防华遏华冲动,决定了G7不具备构建G10的胸怀。倘若不信,只需回放亚投行诞生的短暂历程便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