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摘自刘继兴、刘秉光 《历史上那些帝王们》,北航出版社)
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河北西路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出身农
民。岳飞少年家境贫寒,仍然刻苦学习《左氏春秋》、孙子和吴起兵法,习练武
艺。长大成人后,力气非常大,能操拿300斤的弓,能拉开8石的力弩,后来成为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抗金英雄。对于岳飞的死因,固然如多数人都认为的是秦桧以
“莫须有”的罪名陷害的,是一桩冤案。其实,岳飞的死,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
“靖康之耻”后,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逃往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
丘)称帝,建立了南宋帝国。南宋政权虽然暂时安定了下来,但外有金兵虎视眈
眈,内有游寇纷纷作乱,极大地威胁着南宋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宋高宗赵构
不得不抛开“压制武将”的祖宗家法,注意笼络重用武将,因此武艺精湛、兵法
贯通的岳飞才得以脱颖而出,崭露头角。那一年,岳飞24岁,时任东京留守司七
品统制。
1
宋高宗赵构 [保存到相册]
1127年,赵构称帝后,职务低下的岳飞竟然越级直接给皇帝赵构上书,而且
还口气强硬地要求赵构“还都开封”,还让赵构“亲征金军,收复失地”,这让
好不容易从金军铁骑下逃生后心神未定,腿还在打哆嗦的赵构感到非常生气。赵
构没有理会岳飞的爱国请求,反而给岳飞穿上了“小鞋”,以“越职”为由,削
夺了岳飞的军职。岳飞得罪赵构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1130年,岳飞“克复建康”,被赵构授予泰州知府和泰州抚使,镇守泰州。
不久,赵构又命令岳飞驻守通州、泰州,并且告诉岳飞“能守则守,不可则掩护
该地百姓渡江”。什么叫“能守则守”,其实说白了还是让岳飞坚守。岳飞不但
没有深刻领会赵构的意图,反而自认为“泰州无险可守”,便放弃了据守泰州,
只是“率领军民渡江”算完。结果赵构以“泰州失守”为名,再次令岳飞“停职
待罪”。
1133年,岳飞奉命镇压了江西吉安和赣州的农民起义军,赵构非常高兴,亲
笔书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送给岳飞,并提拔岳飞为镇南军承宣使、江南西路
沿江制置使。此后,赵构不断给岳飞加官晋爵,甚至一度封到节度使,君臣之间
的关系似乎得到了一定的缓和和融洽。
1137年时,赵构在临安府召见岳飞,“拜太尉,授宣抚使兼营田大使”。太
尉是宋代武将的最高头衔,宣抚使则是仅次于宰相的执政级实职差事,可见当时
赵构对岳飞的喜爱和信任。之后,春风得意的岳飞多次与赵构谈论“克复北方失
地”的事,并力主出兵北上,收复河北、京畿、陕西失地。赵构非常赞同他的主
张,表示“中兴之事,一以委卿”。但是,前几天还雄心勃勃的赵构,却突然来
了个180度的大转弯,竟然唆使秦桧与金军谈判,准备议和。在这种时候,连皇
帝都改变主意了,岳飞居然又与张浚“商议遣将之事”,因而受到猜忌,再次被
解除兵权。对赵构的出尔反尔,岳飞十分愤慨,一怒之下,竟然擅离职守,离开
本军,以“为母守孝”为名上了庐山。对领导不满意就“尥蹶子”,这是让赵构
非常反感的事情。
岳飞毕竟是南宋在军事上倚重的大臣,虽然脾气倔强,但对国家忠心耿耿,
不能就这样对他撒手不管了。后来,赵构强忍怒气,自降身份,经过“数次下诏
”不断安慰他,岳飞才姗姗来迟地返朝,向赵构请罪,赵构表示对其宽恕的同时
,并引用太祖“犯吾法者,惟有剑耳”的话以示警告,言语之中已经暗藏杀机。
入朝后的岳飞不但没有做深刻的反省,及时地开展“自我批评”,反而一如既往
地劝赵构“出兵北上,收复失地”,赵构没有答应他,只是派他驻兵江州(今江
西九江),以便于随时援应两怀和两浙地区,同时也可以少在自己跟前“嘟囔”
,眼不见,心不烦。
1138年,吃了豹子胆的岳飞居然上言,请“无子嗣”的赵构“建储”,这让
赵构很是“怒发冲冠”。因为赵构的独子赵旉八年前夭亡,自己又在扬州溃退时
受了惊吓,失去了生育能力,后来赵构虽然从太祖赵匡胤一支中挑选了两位皇室
子孙,过继到自己名下,但还没有确定由谁继承皇位。如果此时立太子,在他看
来无疑是向天下暴露其难言之隐。岳飞“哪壶不开提哪壶”,深深地刺痛了赵构
那颗受伤的心。再者,宋朝的祖宗家法也规定“武将不得干预朝政”。所以岳飞
的建议一下又触犯了两大忌讳,更加深了赵构对他的忌恨。
1139年,赵构又和金国议和,金国归还了南宋河南、陕西等地。赵构以为和
议之事已成定局,从此就可以安享太平,便大赦天下,给文武大臣加官晋爵。但
是,岳飞却认为“金人不可信”,并上表不赞同赵构和秦桧的投降乞和行径,甚
至拒绝接受赵构赐给他的高官,公然与皇帝唱起了“对台戏”。赵构和秦桧对岳
飞切齿痛恨,除掉岳飞的阴谋已经在秘密地酝酿之中。
1
南宋初年抗金形势图 [保存到相册]
果然不出岳飞所料,1140年,金人撕毁和议,再次南侵,岳飞又率军奔赴了
抗金前线,屡败金军,收复了河南大片失地。金军冲不过岳飞这个“障碍”,只
得聚积兵力准备与岳飞率领的一万五千精锐骑兵决一死战。满足于“半壁江山”
的赵构闻讯后,“大为担忧”,于是给岳飞下诏,要岳飞“审处自固”。赵构不
仅替岳飞的生死成败担忧,更是替自己主张的议和政策能否实现而担忧,所以给
岳飞的诏书很明确,就是让岳飞“自固”,只要金军打不过来就行。可是岳飞却
把赵构的叮嘱当成了耳旁风,依然每日出城挑战,于金军营前骂阵。后来,岳飞
又亲率军队大败金军,数挫金军精锐主力,令金军闻风丧胆,发出了“撼山易,
撼岳家军难”的感慨和无奈。在连战连捷的大好形势下,岳飞上表赵构,提出要
诸路人马“火速并进”,继续北上抗击金军的请求,并激励部下:“直捣黄龙府
,与诸君痛饮耳!”
然而,以赵构和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当初令岳飞北进,并非想光复宋朝江山
,只是指望他击退金军南侵,保住半壁江山即可,同时以此作为与金国议和的条
件。岳家军的接连胜利当然不利于赵构、秦桧与金国和议。此外,赵构还担心岳
飞等主战派抗金,金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可能会迫于形势主动和南宋求和,
进而放还被他们掳掠去的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会与自己发生皇位的争夺。因此
,在接到岳飞的奏疏后,赵构下令,让岳飞“措置班师”,“不许深入”。为了
让岳飞尽快退兵,赵构竟然一日连下12道金牌,催促岳飞立即班师。即使这样,
岳飞为了保护中原百姓南迁,竟然下令部队驻留五日,延误了回朝的期限,这是
让赵构很没面子的事情,岳飞的处境已经相当危险了。
1141年4月,赵构以犒赏军功为借口,把张俊、韩世忠和岳飞召到临安,任
命张俊、韩世忠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名为升官,实际是解除了他们的兵
权。接着,赵构和秦桧把迫害的矛头直指了岳飞。7月,秦桧的死党万俟卨秉承
上意,上章弹劾岳飞。岳飞意识到自己处境险恶,上书辞职,恳求高宗“保全于
始终”,能放过自己,但高宗对岳飞的厌恶由来已久,根本就没打算手下留情。
八月,岳飞被罢免了所有官职。9月,秦桧收买岳飞的部将王俊和王贵,诬告岳
飞谋反,把岳飞关进了监狱。与此同时,赵构、秦桧与金国的议和也正在紧锣密
鼓的运作中。11月,南宋与金国签订了《绍兴和议》,接受了称臣、割地、纳贡
等屈辱的条件。同时,金国代表还提出了以杀害岳飞作为议和的条件之一。
1141年12月29日(公历1142年1月27日),赵构不惜违背赵匡胤“不杀大臣
”的祖宗家法,亲自下旨,以毒酒赐死岳飞,张宪、岳云斩首。
一代抗金名将不是牺牲在战场上,而是死于自己所效忠的皇帝手中,无不令
后人崇敬和痛惜。自古以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事实上,当赵构想要岳飞
死时,岳飞到底犯没犯“谋反之罪”,已经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当时南宋
已经与金国达成了最后议和,作为武将,岳飞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由于岳飞一而
再、再而三地和赵构对着干,而且还有意无意地刺痛皇帝的“软肋”,赵构对岳
飞的怨恨积少成多,最终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如果赵构想让岳飞死,岳飞就必
须死。诚如宰相秦桧所说,这些“莫须有”的罪名是否成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此乃上意也”。《宋史纪事本末》也有记载:“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
飞。”
岳飞自20岁从军,到39岁被害,戎马一生,一直战斗在抗金的最前线,时时
不忘以“恢复中原”“还我河山”为己任。他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骁勇善战
,沉重打击了南侵的金兵。岳飞是在抗金斗争中表现最坚决、最刚猛的大将,在
战场上有勇有谋,所向披靡,让人可敬可佩。但是由于岳飞是个性情中人,由于
他“志坚而倔强”,个性耿直,不懂官场的游戏规则,在政治斗争中缺少心计,
不善于保护自己,多次得罪群臣,甚至三番两次地冒犯天颜,而且不注意吸取教
训,最终被官场所淘汰。最不幸的是,岳飞遇到的是一个“不能生育的皇帝”。
根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正常男子长时期性能力障碍,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情结,
甚至有可能产生性自虐或虐待他人的行为,更何况赵构是一个拥有“三宫、六院
、七十二嫔妃”,但不能生育的皇帝了。
(责任编辑:UB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