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对于演出行业来说,似乎有点“冷”。在全国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背景下,文化部也从严审批关于节庆活动等各种文化活动,从源头上遏制大制作和公款请明星的现象。一时间,各地林林总总的演出文化活动明显收敛。
能够突出艺术本体,不再比拼名人效应,让演出票价回归合理范围,对于广大观众而言,当然是好事一桩。而对于演出企业来说,面对“降温”,需要的却不是被动“捱”过,而是主动适应、去粗取精、突破转型。有专家认为,当下我国演出市场正在经历一场理性回归,此刻也正是民营演出蓄势发力的好时机。
多年来,我国民营演出业经历了初期的徘徊、探索,已开始进入稳步发展期。演出市场上,民营演出公司、经纪公司、剧团数量众多,还有一些民间资本参股的公司在文化生活中担当着重要角色。民营演出的特长是机制灵活、经营转型快,市场适应能力强。“精、灵、快”的它们,虽然拥有的资金、人才水平不同,但大都扎根基层,充满市场活力。
节目好不好看,由观众说了算;演出赚不赚钱,由市场说了算。随着公款演出数量的减少和观众消费心理的成熟,有实力、“接地气”的民营演出企业,终将凭借充满创意的精品节目获得市场的认可,进而获得更多商演机会。一泓清水万泉流,演出市场踏上正本清源之路,将让更多的人民大众共享优秀的文化成果。
减少公款演出为民营文化活动腾出空间
评论
2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