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唯一的选择是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提到乌克兰,现在的状态就是“在劫难逃”一词最鲜活的实例——一场悲剧无法避免。乌克兰即将破产,而且可能会失去更多的领土。投资者正在争相出逃,他们确信局势都会变得更糟。现在,所有这一切都不可避免。

 

这与我们得到的一些信息是相符:乌克兰的长期经济表现一贯很糟糕。自内战爆发以来,经济状况已到了生死关头。随着资本的外逃,201412月乌克兰外汇储备大幅减少至66亿美元,仅仅相当于该国大约一个月的进口。此外,这场战争还严重打击了信心。

 

然而,英国《金融时报》77日关于《乌克兰将成中国最大玉米供应国》的报道却出乎人们有意料。在乌克兰危机中,乌克兰的农业并未受到大的影响,在解决本国公民吃饭问题的前提下,还有大量余粮出口,而出口的对象却是中国。

 

5月的最新海关数据显示,中国玉米进口为40.3881万吨(主要用于牲畜饲料),其中近95%来自乌克兰。今年头5个月,来自乌克兰这个东欧产粮区的玉米进口总量达到155万吨,占中国海外玉米采购的近90%

 

在与邻国俄罗斯关系持续紧张之际,乌克兰与中国关系的加深将支撑乌克兰步履维艰的农业产业。乌克兰成为今年上半年中国最大玉米供应国,两国都从更为紧密的贸易关系中受益,而中国正试图实现粮食和油籽采购的多元化。与此同时,来自乌克兰的进口将满足中国与日俱增的对谷物和肉类的需求。

 

事实上,乌克兰拥有欧洲最肥沃的黑土地,几乎拥有世界40%黑土地,有着发达的农业,是前苏联最主要的粮食生产的基地。关键是,乌克兰地位的上升是以美国市场占有率下滑为代价的,直到去年,美国一直是中国最大玉米供应国。今年头5个月,中国从美国进口的玉米总量为4.5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95%

 

中国能从乌克兰大量进口玉米,只能说明中国对乌克兰波罗申科政府采取的是务实主义态度,如果乌克兰政府可以继续保持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在新体制下确保中国在乌克兰重要的经济贸易和军事关系的利益份额,中国或许也会与波罗申科政府发展更加紧密的经贸关系。

 

非但如此,分析人士认为,此次乌克兰危机对中国有利,无论乌克兰最终成为欧盟、美国还是俄罗斯的友邦,都将致力于深化与中国的经济合作。而可能面临制裁大棒的俄罗斯,也会努力加强与中国的关系。

 

对中国而言,乌克兰至少有两大价值。一是在物流上,乌克兰是西欧一道通往中国巨大市场的大门,而中国正希望通过“钢铁丝绸之路”扩大铁路货运出口。现在看来,唯独中国有这个经济实力,况且本来中国也意图在乌克兰发展经济。乌克兰的农田有助于保障中国的粮食进口,中乌已制定了庞大农田租赁计划。

 

二是在军事上。过去中乌军事关系密切,乌克兰帮助中国制造战斗机发动机,以及军用气垫船等,此外,双方还根据战略伙伴协议在其他项目上合作。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中国作为合作伙伴的重要性,乌克兰无论是在武器装备销售,还是联合研制方面,以及军事技术交流上,双方都有所增加。

 

危机中的乌克兰走向不明,欧美与俄罗斯不可能给予更多的经济支持与援助。乌克兰越是动乱,其国内经济就越是困难,也就越发的需要外部支持。而这一点目前恐怕也只有中国有能力提供。

 

一个明显的例证是,中国人民银行与乌克兰国家银行20126月份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150亿元人民币/190亿格里夫纳。前不久中国启动了该协议,协议金额约合24亿美元,这笔资金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救助计划以外的。

 

乌克兰危机有可能使俄罗斯与欧美的战略对抗升级,这必然的要缓解中国的战略压力。中国虽然会保持中立,但一定会给俄罗斯某种程度的支持。危机中的乌克兰,唯一的选择是加强与中国的合作。这是至关重要的。中乌没有战略利益上的冲突,相反却有着经济贸易和技术互补的战略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