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开发中如何“创意”——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
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并不创造人类需要的基本物质,但却可以靠“卖概念来赚钱”,这正是广义虚拟经济的另一微妙之处。这里的“概念”实质上是从人的心理需求出发对旅游资源赋予某种信息之后形成的具有特定意义的形象化表达,如“妙曼”之于普洱、“天境”之于怒江、“香格里拉”之于迪庆、“风花雪月”(“自在”)之于大理,再如“艳遇之都”之于丽江古城、“玉龙第三国”之于玉龙雪山、“丽江之源东巴圣地”之于玉水寨。这些“概念”从何而来?来自创意。或者说,确定概念的过程亦即创意的过程。
现代旅游活动主要满足的是人们的心理需求,实质上是一种符号消费。游客无法像吃饭、穿衣、驾车一样去消费苍山、洱海、大理古城,只能通过身临其境、接收这些旅游资源承载的信息以“消费”它们传达的“意义”。有鉴于此,旅游资源开发中必须赋予旅游资源以某种意义(即创意),使之成为一种符号化的产品以供大众游客消费。可以说,旅游资源开发主要是非物质性生产活动,其核心不是修路、建房、搞绿化,而是创意。这就是有学者将旅游产业列为创意经济组成部门的原因,也是旅游业特别依赖创意资本的根源。引用刘禹锡《陋室铭》中的语句,这一原理可以表述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旅游创意就是为“山”求“仙”、为“水”寻“龙”,亦即“给山水注入灵魂”、“为遗产寻找新生命”的过程。在上文提及的世外桃源案例中,江文豪将原本平淡的一方山水命名为“世外桃源”,实质上就是赋予了那方山水以一种“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桃源情结的重要载体、现代都市居民一心向往的理想家园。
这一案例也蕴含着丰富的启示:第一,旅游创意应建立在对人性的全面把握的基础之上,把握现实社会生活的脉搏,洞悉当今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社会大众的普遍审美心理、对“当下意义”的关注所在。第二,旅游创意应建立在对旅游资源进行系统调查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找到旅游资源本体的特质,评估旅游资源的创意品相,发掘可以转化为产品的创意价值的原生支撑。第三,旅游创意过程中应注重文化遗产的作用。创意是表意性极强的精神创造实践,应注重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积淀作为基础,秉承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意蕴,发现、开拓可能蕴含的“意义的当代价值系统”。还应该指出的是,创意劳动是在大量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创造性思维活动为主导的复杂脑力劳动,劳动成果(强调独特性的产品)需要多元化社会孕育出的具有个性化需求的消费者的认可,因此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旅游创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而言,旅游创意就是在信息集成的基础上赋予意义、创造意象,上文所举例子都是属于这一类型。广义而言,旅游创意是指主要基于个人的观念、知识、经验、信息和技能,通过创造性思维产生的,以旅游产品生产、营销与消费为中心的独特意念和新颖构思。旅游资源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的创意涉及多个方面,如旅游吸引物创意、服务与设施创意、体验活动创意、线路产品创意、市场营销创意、企业经营创意等。将创意元素植入旅游资源开发的全过程,有利于丰富文化内涵、凸显产品特色,有利于更好地满足游客的审美、教育、娱乐和逃避体验需求,也有利于创新旅游业态、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旅游产业链。以普达措国家公园为例,景区的命名、8字形游览线路、生态栈道、“吉祥八宝”、树海旅馆等都是创意的体现(来源:李庆雷,暴向平,肖洪磊.广义虚拟经济视阈中旅游资源开发理论新探.《旅游研究》,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