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通州房价喊涨到中国人寿减持套现


中国楼市和股市,总有说不完的故事。

 

两则消息值得关注:一是通州作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地位明确后,当地楼市也驶入快车道。部分即将入市的楼盘宣称预售价格将突破3万元/平米,且项目后期仍有大幅涨价空间。(见716日《华夏时报》)二是716日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集团)在710日以每股27.38元的价格减持中信证券A3000万股,套现8.21亿元。

 

两则消息,看似不搭,实则有着逻辑关系。即权力和市场的边界问题如何厘清,权力能否约束住市场主体的逐利冲动。就通州而言,北京市已经将其明确为行政副中心。即如714日的北京市规划委所言,通州建设行政副中心绝非大规模的“造城”,在同步配置就业、居住等资源时,将会从中管控,杜绝以房地产为主的方式带动区域发展。

 

但是,敏感的房地产商瞅准了规划所致商机,自然不愿去放弃以此作为噱头推升房价的机会。据悉,一些楼盘的预售价格将突破3万元/平米。而且,后市还有更多的价格提升空间。

 

一家房企借规划高价营销,其他房企也会加入到逐涨的阵势中来。这对通州乃至北京市委市府都是不小的挑战,毕竟抑制房企唱主角“造城”的规划摆在那。如果权力缰绳控制不了蠢蠢欲动的逐利房企,政府规划就会变成一纸空文,政府公信力也会大打折扣。

 

但要指出的是,所谓行政副中心云云,在中国各地已经形成了以房推进的惯性。北京如何另辟蹊径,打造不同寻常的副中心新模式,还有待观察。当然,作为首都的北京有足够的资源可供调配,让房企不能唱副中心的主角。现实是,房企是市场最活跃的因素,他们已经在尝试着突破权力的约束,以期获利。对此,权力之手是抓典型处理涨价房企还是采取其他手段?目前尚无具体答案。有一点是肯定的是,权力与市场的关系,靠行政强制力压制也许是有效的,但往往带来副作用。权力之手,对于市场行为,还是要适时适当发力,而不是一棒子打下去。

 

再看中国人寿集团的减持套现,更是鲜活的权力与资本博弈的标本。

 

众所周知,6月下旬以来,沪深两市出现股市失控失血情势。为了维护资本市场稳定,政府采取一揽子手段稳定股市。78日,证监会更是发文要求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持股5%以上股东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通过增持上市公司股份方式稳定股价,切实维护广大投资者权益。各大央企也在当日发布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承诺书,即为了股市稳定,不减持所所控股上市公司股票。

 

中国人寿集团也签了承诺书,但在710日还是在二级市场减持套现。此举被媒体调侃为证监会“被打脸”。当然,中国人寿集团给出的解释是,以中信证券总股比来计算,中国人寿持股比并未达到5%以上红线。

 

显然,中国人寿集团的说法难以服众--即便果如其解释,在非常时期打了擦边球,也让证监会难堪。更重要的是,如此行为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让一众言之凿凿的央企大鳄,纷纷效仿,从而导致这场救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利于后市的稳定。其实,715日、16日的两市再现疲态,救市长城能够维持多久,是个问题。

 

应该说,维持资本市场稳定,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救市当然必要。但是,资本市场永远是资本在唱主角,权力性约束或动员,依然拗不过资本本能的抉择,即利益为先利润至上。

 

从楼市到股市,说不尽权力与市场的股市,道不完两者复杂的纠结。楼市宏调,权力之手多次干预楼市,但是依然徒劳无功,最终被嘲弄为宏调变“空调”。去年以降,楼市调控去行政化,从取消地方限购限价到由市场配置,楼市维系了目前不温不火的态势。应该说,市场调控之力,还是可圈可点的。当然,由于稳增长压力的加大,基于释放楼市刚需的惠利政策,也并未起到多大作用。由此亦反证,让市场配置资源,才是理性选择。

 

资本市场改革,力度大成效显。但股市涨跌,有其自然规律,适当的救市介入是可以的,但是大规模的就是行动,也容易造成投资者对政策市的依赖。而且,政策性救市,还面临着退市带来的风险。    

 

在新常态语境下,权力与市场的关系还是要明晰边界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