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工业化革命之后,起初德国并不是最耀眼的明星,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一系列沿海国先后依靠贸易和航运,国力迅速上升,先后称霸全球,资本的扩张与投机成就了无数的财富神话。在记录最早的金融泡沫《郁金香热》中,贵族喜爱的郁金香从奇货可居变成了类似于期货买卖的合约,进入了阿姆斯特丹的证券交易所,1年后,这场热病急剧降温,花价狂泻不已。有人的一夜之间倾家荡产,东躲西藏。最后,经济衰退随之而来,所有人都饱受重创。
可见,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与清教伦理联合驱动的结果,仅仅只有空手套白狼、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暴富欲望,最终的结果一定是灾难,如果全民如此,则是国家民族的最大不幸。近期A股市场千股跌停、千股停牌、千股涨停的诡异现状,或多或少说明,“郁金香热”的种子还有再度开花结果的可能——人们追求财富和幸福、美丽的愿望应该得到肯定,但由此带来的贪婪、恐惧却使埋葬一切的深渊。换句话说,金融行业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是对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鼓励,而不是放纵投机和买空卖空。
所以,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智造”,从目前的代加工的世界工厂转型为拥有品牌和专利的各行业的“硅谷”,是能否最终实现工业升级、企业转型,摆脱拉美化陷阱,最终步入发达国家的关键。与“中国制造”类似,“德国制造”也曾经是廉价产品的标签,但经历100多年的变迁,德国制造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完美品质象征。在《德国制造:一个国家品牌如何跑赢时间》中,财经杂志的记者华璐、沈慈晨通过专访全球顶尖的工业级3D打印技术提供商EOS公司的创始人兼CEO汉斯•朗格博士等一批德国制造的精英,逐渐了解了“德国队”夺冠的秘密:德国制造首先是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重视特殊的、专业化强的产品,而不鼓励大规模制造;其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德国制造除了少数大企业外,大量的却是中小企业,它们灵活,对市场反应灵敏,专业化程度高,更容易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
在我看来,这是目前创业者在定位时的最急需认真思考的环节。《小众行为学:为什么主流的不再受市场喜爱》中,作者认为,以往充当“社会水泥”的中间市场正在陷落,人群的细分和人群的个性增强,使得社群化逐渐取代品牌化,成为消费者购物选择的新的依赖路径,人们通过对粉丝的培养和凝聚,使得不同的小众纷纷崛起,社群经济成就了新的商业蓝图,以往的大门户、大平台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微信公共大号上的粉丝效应,使得另一种不同于淘宝、京东的移动商城模式迅速崛起——未来的购物行为不一定发生在商场或者店铺,而是在像星巴克、小米、豆瓣网或者北大1898众筹咖啡馆那里,一群热情的粉丝在交流后产生消费,从而创造出一个你意想不到的商业模式。
所以,个人电脑时代的“门户”终将渐行渐远,移动互联时代的手机屏幕,不可能将海量的内容、商品、广告都一一呈现在用户面前,未来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将不会是“郁金香热”一般的聚焦、疯狂,而会如同“德国制造”一样的小而美,依靠粉丝和社群的力量,在去中心化之后“安静地做个美男子”。在《解密社群粉丝经济学》中,陈建英通过“罗辑思维”等一系列微信大号商业模式的解析,向我们展示了“微商”经济的未来:社群取代社交,以共同的兴趣和话题所组成的相对固定的社群,比类似于陌陌一样的陌生人社交,要有商业价值得多——仅在图书领域,“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凯叔讲故事”等微信公共号,已经成了少儿畅销书的主要营销平台。移动互联时代的小众,通过利基市场,正在慢慢苏醒,创造自己的亚文化,而未来的大众,则是由若干个这样的小众所组合的相互独立的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