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空间》到《社会记录》


某种程度上,陈虻在央视20多年的从业经历,不仅是中国新闻、中国电视发展与变革的缩影,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在徐泓老师编著的这本《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陈虻,我们听你讲》的书中,我们仍然可以从陈虻的谈话、博文中看到他对于央视新闻和专题节目的思考,其中的理念与困惑、选择与放弃,在今天仍然充满智慧与关怀,令人唏嘘也催人奋进。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长期热衷于理论思辨的人们开始逐渐变得务实,所以,陈虻在主编《生活空间》时,注重的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家长里短、人情来往,通过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人情社会传统的国度,来唤起观众心底最柔弱的情怀,在经历了80年代的激情碰撞之后,人们在《渴望》里面找到了共鸣——风雨坎坷总难免,携手人生苦变甘。所以,如陈虻所说,《生活空间》是 “利用观众的感性到场,达到观众的理性到场。”在感动观众的每一个故事背后,开始淡化那些空洞的理论,从中寻找生活本身的逻辑——即便是每天都看的黑芝麻糊的广告,都是提醒我们家的温暖,生活的最终依归。如同李希光老师所说的,新闻是“讲故事的艺术”,无论是在路上还是在家里,每一个小人物背后的故事的真实记录,往往能触动我们心底最柔软的情感。

随着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加入世贸的开始,中国的社会结构和阶层逐渐开始发生转变,一度,利益之争成为社会的主题,《狼图腾》的逐年畅销仿佛一直在提醒国人,弱肉强食是自然规律,要想在强敌如林的地球生存,不被人吞食,必须学会狼的坚韧和狡黠。中国制造开始扬名海外,三农问题则又为纪实的纪录片提供了最好的素材,而在此时,陈虻相继推出了《感动中国》和《新闻调查》——前者依然是“利用观众的感性到场,达到观众的理性到场”,后者则是以理性的视角来审视社会变革中的每一次错位、每一个新生的阶层和突发的社会现象。财富榜风云变化,投机者大起大落,顺应潮流者风生水起,一切结构的变动都意味着未来社会新格局的出现。陈虻敏锐的意识到了这里的暗流涌动,所以他说——“深刻不是耍大胆,语不惊人死不休。用结构的力量深化主题。利用结构的力量加大背景,结构其实就是信息组合。细节的细节就不再是细节本身。”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看出,这个理工科出身的文艺男青年,虽然没有社会学家的令人枯燥的统计数据分析报告,但他对社会变动的直觉敏感,惊人的准确,在他手中,摄像机从最开始的单反相机,变成了一部显微镜,以一种长期坚守的耐心和洞察一切的细心,在关注着我们这个社会成长中的变化——哪些是正常发育,哪些是病理突变。人群的分化与变动,成长与重组,所谓“分有分的道理,合有合的道理,分分合合就是这么个道理”的笑谈,其实不是自嘲生活就是瞎折腾,而是在暗示未来将以何种方式来迎接我们的努力,赞叹我们的成就,宽容我们的幼稚。

    进入新的世纪,陈虻的《社会记录》完成了他的人生三部曲的最后一章。如他所说栏目“必须建立自己对事物认知的坐标系”,在这次的节目中,他调整了自己的坐标,摄像机从显微镜变成了望远镜,在举国热衷于“跑步进入小康社会”的亢奋中,关注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潜在的激流与旋涡——不是为了去提醒谁,或者鼓励谁,而是以一个过来人和长者的简洁和语重心长,娓娓道来。经过20年的社会变革,不同的空间关系构成了不同的人际关系,而角度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信息,还改变了信息的价值。以他的合作伙伴柴静新近的作品《穹顶之下》为例,以往我们没有意识到明显危害的雾霾,在柴静的系列访谈与大量数据列举面前,为每个人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资料链条。我相信无论从环境科学还是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的角度,每个人都可以对她的结论进行挑战,但这种调查与分析的角度、热情与情怀,正是鲁迅先生所说,中国人最缺乏的“埋头苦干、拼命硬干、舍身求法、为民请命”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陈虻所讲的新闻和纪录片的拍摄,其实不是在说电视新闻的技巧,而是在树立中国人的自信、自强、自尊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