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改变了连接,可我们还得该吃吃,该喝喝


 我们服务的一个做外卖快餐品牌负责人打来电话说,他听了一堂“互联网+”的课程,收获颇丰,也颇感不安。因为底下与授课老师交流,老师告诉他,餐饮品牌要想成功,必须要靠拢“互联网+”,老师以美团外卖举例说,未来的餐饮品牌都是为美团打工的,做餐饮一定要做连接,做入口模式。

 

讲述完老师的理论,征求我们的意见。我说:那你要做餐饮品牌呢,还是像美团一样做餐饮平台。如果是前者,我们的意见是,首先要给消费者一个选择你的理由,无论你的入口是在自有平台还是第三方平台,你一定要占据心智中的某个关键位置;如果你打算做平台,那是另外一回事儿。

 

这已经不是第一位中小企业主与我们谈起“互联网+”了,意料之外的是,他们对这个新生概念的熟稔程度堪比授课给他们的老师;意料之中的是,当我们问起为什么不直接拥抱互联网时,他们的回答如出一辙:我是做矿泉(或其它传统品类)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啊。

 

周鸿祎说,“连接的改变,将重塑商业模式”,“今天商业模式最核心的本质,背后的力量都是连接。”“你要考虑的是:你的产品如何加入到连接的网络里面?这个东西可以是人、企业、产品,只有你理解了连接,你就会明白。我们今天看到很多现象,所有的颠覆都是连接的关系被改变了。

 

但正如我们此文的标题:互联网改变了连接,可我们还得该吃吃,该喝喝。

 

对于面包、矿泉水、鞋子和服装类的企业来说,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重新配置资源,组织生产,或者获得精准的大数据,但却无法通过互联网改变“消费者为什么买”的问题。

 

可口可乐不会因为互联网而被另一个可乐品牌超越,加多宝也不会因为互联网+就沦为不受欢迎的凉茶品牌。在互联网人的概念里,或许加多宝未来可以通过大数据获得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其它数据,但这种数据在我们看来并不能指导它重建一个爆品。

 

周鸿祎说,“‘互联网+是用互联网的哲学、思维去指引产品,或者指引传统行业改变体验、改变用户看待产品的方式、改变连接方式、改变商业模式,产生资源的重新配置,产生化学或者核反应的效果。真正的道是用互联网思想指导你如何做产品、建立商业模式,互联网的形式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理解互联网的核心。

 

真正的道是用互联网思想指导你如何做产品、建立商业模式”是一个纲领性的提法,具体怎么做,每个大咖都有自己的经验或认识,难说谁对谁错,但我们惊讶地发现,大咖们常谈的几个关键的互联网概念,原来都是品类战略和定位理论的翻版:

 

产品聚焦,互联网叫做爆品;

经营聚焦,互联网称之重度垂直;

心智空白,互联网叫做痛点;

切中消费者心智,互联网叫用户思维;

.....

我们同时发现,并不是互联网创造了新的营销理论,颠覆了传统的“消费者与产品”的关系,而是心智模式从来没有向今天一样,借助互联网的速度和案例走入公共视野,才使得理论界犹如发现新大陆一般。

 

实际上,在互联网之前,格力的聚焦与海尔的延伸;吆喝式的叫卖与切入消费者心智的诉求;大卖场还是专卖店之间的PK早已有之,只不过互联网改变了连接的速度和广度,速度让案例和经验复制更快,广度让受众的群体更大。速度与广度带来的新平台和新品牌层出不穷,使得传统的心智理论纷纷易装登场。

 

我们将互联网品牌划分为平台型品牌和产品型品牌两种,前者如微信、滴滴打车、美团外卖;如后者小米(做手机的小米而非“互联网生态”的小米)、三只松鼠、叫个鸭子。

 

前者聚集了风投的注意力,往往以赢者通吃的姿态和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短时间内确立垄断地位,导致的结果是每个行业往往最后只有一个超级品牌存留下来,这是无数民间实体无法介入也很难参与其中的领域。

 

对于后者而言,民间潜在的实体体量最大,也最容易被惶惶之言包裹,似乎做传统的行业,都在面临着互联网的审判,不进则退,非生既死。

 

事实上如何呢?以出租车公司和专车平台为例,一个服务优质的出租车公司也避免不了被专车淘汰的命运,但如果一个拥有明确心智定位的出租车公司,只要出租车行业存在一天,它就将是最后的倒下者。

 

关键在于,相对于Uber、滴滴专车等极少数(甚至只有唯一)连接巨头的冲击,消费者还是会在意乘坐的是宝马、卡宴还是沃尔沃,而宝马、沃尔沃、吉利或者哈弗这些汽车品牌的存在才是消费市场的根基。

 

因此,企业与其盯着京东和天猫的撕逼大战,不如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自己的独有价值,无论是卖衣服的,卖充电宝的,还是土特产的;与其关注Uber和神州专车PK酷耍,不如专注于造出让消费者认知的汽车品牌;相对于改变“消费者如何购买的问题”,企业首先要做的仍旧是解决“消费者为什么购买”的问题。后者才是上上之策,无论将来平台如何风云变幻,都不将动摇消费者购买的根基。而每个实体品牌(传统品牌)也才最中国企业主(不仅是中小企业主)面临的根本问题。

 

回到我们开篇所说的餐饮品牌,无论美团外卖或饿了么如何大战,那是极少数资本和极个别平台的舞台,从行业来看,它改变了食客们就餐的方式,但无法改变他们的心智——西餐依然是肯德基、麦当劳;中餐仍旧是真功夫、张亮麻辣烫。如果你无法让你的餐饮品牌占据消费者心智中的某个位置,即时每个平台都有你的身影,仍然会被无视。

 

正如我们看到的微信、Uber、特斯拉们的威力,“连接”是互联网大佬和资本大佬们联袂演出的鸿篇巨制,是BAT种子选手们要引领的方向他们的“连接”革命纵然广泛并深刻地颠覆了生活的方式,创造了财富奇迹。但对于尚处于制造业阶段的众多传统企业来说,要做的就是利用他们的“连接”,做好消费者优选或者首选的品类和品牌。

 

还是周鸿祎的话,“很多产品,没有瞄准用户的刚需,解决的不是痛点,又或者用户没有需求,做出了伪需求。做产品最大的陷阱是伪需求。”我们看来,这个“痛点”才是藏在互联网+背后的力量,无论哪个行业,在被时代或“连接”淘汰之前,解决消费者“痛点”(占据心智空白点)永远是你战胜同时代竞争对手的不二法宝

 

我们站在互联网的屋檐下,无法遥望互联网大咖们所构筑的高瞻远瞩的未来。也许有一天,我们的鞋子,我们的西装,我们的柴米油盐都会被互联网改变,每个传统企业都会面临被颠覆的风险,每个传统的企业主都会在惶惶不安中面临风口的存亡评判。

 

2015723日《哈佛商业评论》微信公共平台在《消费者洞察,你了解的还远远不够!》一文中指出,“当今的时代,互联网、社交媒体、新型分析和各种移动设备轰炸般地颠覆了市场营销工作但是,如果说市场营销是连接人类本性和商业手段的链条的话,那么其中一半的链条连接着固定不变消费者行为。

 

退一万步讲,即使颠覆的那一天真的到来,改变的将是整个行业,而你的企业和品牌要做的,永远是在行业未倒塌之前战胜竞争对手,占领消费者的心智。

 

况且,互联网改变了连接,可我们还得该吃吃,该喝喝,天冷要加衣,出门要坐车。分辨清哪些是企业当为之事,才是避免被风口概念裹挟其中、陷入不安的前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