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恩来“丝毫不搞特殊化”说起
周恩来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他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及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他没有亲生儿女,对侄儿侄女们既疼爱,又十分严格。他的侄子、侄女、侄媳,无论住在淮安的或者住在广州、湖南、西安、南京的,第一次去看望他的时候,他总要对他们说:“你们千万不要以为伯伯当了总理,自己就可以高人一等。一定要以普通人的身份出现在群众之中,丝毫不能特殊化。”“要特殊化的话,那只能在工作上做出特殊的成绩来。”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很多时候,家规就连着国法。家规不硬、家风不严,就容易触犯国法。家规面前,有时候看似无情却有情;亲人之间,有时候看似有情却无情,党员领导干部当三思而后行,尤其是家里不能没有家规。作为共和国的总理,作为有着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共产党人,周恩来始终坚持正确的公私观,不仅不能容忍亲属搞特殊化,还订立了诸如“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生活要艰苦朴素”等一共“十条家规”。周总理是党风的楷模、治国的典范,同样也是治家的榜样。他对亲属的要求与教诲,体现了一名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
干部不论大小,都有着一定的权力。但是,作为干部,必须明白自己是来自于人民群众的,手中的权力也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必须始终对党尽忠、为民负责,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不能搞特殊,更不能以权谋私,大搞权钱交易。不仅自己要坚决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而且还要教育引导家人亲属等身边人要树立正确的亲情观、身份观、公私观。在这方面,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良好的家风是治国安邦的基础和前提。一个有着良好家规、家训、家风的党员干部,必然会把人做好、把事干好、把官当好。对于周家的晚辈,周恩来既严格要求,又谆谆教导,去除他们依赖父辈的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亲情观、身份观,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中国建设者。周恩来经常向他们强调:“不要因为我是总理,就自认为有什么特殊,造成不好的影响。上几代,周家是个封建大家庭,你们要自觉改造自己。不能学八旗子弟。”周恩来不能容忍亲属搞特殊化,同时也要求领导干部要过“亲属关”、“亲情关”。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少数党员干部,包括某些领导干部,甚至一些身居要职的高级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其责,不能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身份,高高在上当官做老爷,甚至滥用职权、贪腐堕落,同时也不去管好身边人,缺少严格的家规、良好的家风,不仅会葬送自己的政治前程,毁害家庭,还会影响到党风政风,带坏社风民风。可以说,一名领导干部能否坚守底线、保持廉洁,家庭因素、后门后院至关重要。如果没有一道“防火墙”,缺少一些“铁家规”,到头来只能是一个结局:“贪腐父子兵”、“腐败一家亲”。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值得党员干部高度警惕。
正人先正己。周恩来要求家人以及晚辈“不搞特殊化”、严守“十条家规”,是建立在自己长期以来形成的崇高品德和光辉人格上的。他一生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真正做到了“大无大有”,将自己全部的身心都交给了党和国家、干部与群众,立下了卓绝功勋,做出了特殊成绩,成就了伟大人生。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以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对党绝对忠诚,始终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真正做到头脑始终清醒、立场始终坚定;勇于担当、奋发有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和顺应深化改革新进程,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带领群众一起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心系群众、为民造福,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带头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带头搞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带头抓班子带队伍,带头依法办事,带头廉洁自律,带头接受党和人民监督,带头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官。
(倪洋军)
从周恩来“丝毫不搞特殊化”说起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