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常态下金融改革的发展方向浅析


 

未来的经济新常态将引领怎样的金融变革呢?那么笔者认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金融的改革将朝着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建设

所谓的多层次金融市场的提出针对的是中国以间接金融为主,或者叫以银行信贷为主的这种模式,因为贷款多了以后,企业部门的负债率就会显得比较高,负债率高了后,企业经营的利润就会朝着债权人进行支付,举例来说,东亚邻国日本和韩国在1991年和1997年都是过度依赖银行贷款,而导致企业部门的负债率过高,随着经济下行,这些企业的回报率出现一定程度下降,回报只能向银行完成本金和利息的支付,并进而形成一批“僵尸企业” 银行又不希望企业灭亡,一单灭亡,银行将难以收回本金和利息,唯有不断地向其注入债务融资,这种债务融资又会给企业造成滚雪球版的沉重负担,那么能不能通过必要的金融改革来改变企业的金融负债状况呢?

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有序的发展股权投资市场,A股市场,新三板,中小板,中小板市场,以及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采取间接性融资的方式,优化企业的负债率,通过改变企业融资方式的转变,进而转变企业及银行的资产负债率的问题。

二、利率市场化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双向进行

 

中国已经金融利率市场化的临门一脚阶段,贷款利率已经完全市场化,存款利率的浮动区间已经非常大了,金融机构事实上已经拥有非常大的自主定价权,汇率市场化理应由市场化进行,长期以来我们发现金融配置不高,金融配置不那么科学,往往都跟价格的一定程度不受市场决定有关,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的差决定着金融机构的净收益,只有把规模做大,那么金融机构的净收益才会放大,那么这就会导致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性问题,出现“垒大户” 金融机构只希望将钱贷给哪些大企业,如国企,央企等等,然而中小微企业却无法享受货币宽松下的受益机会,进而一旦市场货币头寸稍紧,于是出现了高息难融资的问题!

三、以自由贸易区为增长点的塑造

 

上海自贸区的试点是有一些列金融改革,试点以后总结经验教训,看看能否以后推广,这里包括人民币资本项可兑换,包括沪港通,既有货币层面的又有资本层面的,这一些列的推出实际上是为了中长期奠定一个游戏规则基础。


四、民间资本应该进入全社会的投融资领域

这里面已经有了可惜的进展,比如互联网金融,基本上都是民间资本进来的,首批的五个银行牌照都是民间资本进入的,重要的是两点:一个更具竞争性的行业,一定是在资源配置上是有效的;竞争会使得消费者获得更好的更多的剩余,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带来的好处就是竞争,竞争就会带来效率。第二点:金融机构应该进步下沉到社区,包括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

 

综述,我们所说的金融改革,无论是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还是利率市场化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双向进行,以及建立以自贸区的增长点,亦或是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实际上都是希望在新常态下经济走的平顺一些,而“合意”金融必将带来“合意”融资配置结构,进而形成“合意”的经济增长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