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跋涉(14)
一毛钱
2015年7月10日。
在西藏,寺院对于藏民信徒是免费的。哲蚌寺门票六十元,只对内地旅游者收取。
进入大门的时候,有人兜售零钱,有一毛的,五毛的,还有一块的。我看到人们奉献的时候,大多拿出的是一毛。实在是神殿太多,神像太多,每个殿堂都走到,每尊神像都拜到,就只能使用最小面值的纸币。其实也有敬献酥油的,但是,对于路途遥远的信徒来说,携带酥油实在不便。当地寺院一般也有提供酥油敬献的服务,但与敬奉纸币相比,终究不是那么便捷。
纸币或者金钱,往往被看成是物质或者世俗欲望的象征,它的出现与宗教的精神追求之间似乎存在冲突,就是因为如此,耶稣进入耶路撒冷神殿的时候,看到人们在买卖鸽子,交换银钱,他才那样冲动,那样愤怒。他捣毁了商人的鸽子笼,毁坏了钱币兑换者的柜台。耶稣确实失查了。偏见迷惑了他的双眼。他应该看到的,神殿里鸽子的买卖以及银钱的兑换,其实都是服务于对上帝的敬献的——神殿并没有成为贼窝。
在宗教仪式中,人们奉献实物如粮食或者酥油,是在奉献自己的劳动果实,也是在奉献一颗虔诚之心。物质奉献可能存在诸多不利的因素,比如携带的不方便,分割的不容易,还可能有质量鉴别的问题。作为一种物质上的替代,钱币的意义与实物并无差别。它们都可以是劳动的成果,都可以是虔诚之心的一种表达。如同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的作用一样,使用钱币进行奉献的好处在于,它方便,易于分解,适于不同数额的支付和使用。
那天在措钦大殿一侧的大厨房参观时,听藏族导游讲到,现在人们的信仰已经掺了水分,人们自己使用上等的酥油,而敬献给神佛的则是劣质的便宜的酥油。这个例子可以说明,以货币作为敬献手段的优越性——实物奉献是可以掺假的。货币奉献则不然。货币是一种通用的标准化的手段,其作为价值的一般代表得到社会公认。如果神界与俗界想通的话,神也会接受俗人接受的交易手段。
钱币毕竟是一种纯然世俗的东西,其作为价值的一般代表,具有普世通行的性质,但也因为其作为价值的一般性,使其纯然失去任何特殊的意义。比如,单纯从钱币的角度,是无法寄予神圣的宗教情感的。有时候,我们会为某人对寺院或者神佛的巨大金钱奉献而振奋和鼓舞,但是,将金钱的数量类同于虔敬的程度,这是接受奉献的神佛也不会同意的。
这里可能存在一个悖论:人们以金钱来表达对神佛的虔敬,这种表达是一种质上的体现;同时,金钱本来又是具有世俗价值的,而其世俗价值则与数量有关。对于敬献者来说是这样,对于代替神佛接受敬献的僧人来讲也是这样。换句话说,敬献一毛钱还是一块钱,就其虔敬程度而言,应该没有区别;但实际上从敬献者和接受敬献者的世俗眼光看来,作为社会财富代表和一般价值尺度,钱币的价值是取决于其数量的。
这种情况的表现是,敬献者可能会按照钱币的世俗价值来对待它,比如随意在自己以为具有神圣意义的对象上包括寺院的一棵树,一块石头敬献一毛钱,而这一毛钱则很容易随风飘走,在泥地里被践踏。大殿里的僧人在收集毛票子的时候也采取一种实用但显然不够虔敬的做法——他们直接用扫帚和撮箕来收集毛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