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跋涉(15):吐舌头


 万里跋涉(15):

 

吐舌头

2015710日。

行前旅行社提供的“进藏注意事项”中提醒,藏民之间吐舌头并非表示侮辱,恰恰相反是表达尊敬。那一天,我就看到过三次吐舌头的情形。

第一次是在参观哲蚌寺的路上。一位年长僧人在山道上歇息,一位女性信徒走过来跟他打招呼。信徒很敬畏很膜拜的样子,在老僧人面前弓着腰,笑着脸,唯唯诺诺,毕恭毕敬。说话之间,还不时吐出舌头。我猜想在他们的习俗中,吐舌头是表达对贵人或者尊者的尊重,舌头吐得越长,表明尊重的程度越高。看起来,信徒要努力表达对僧人的强烈的尊重,于是舌头尽量吐得长长的。受尊者似乎并不需要作出回应。因此我看到信徒对僧人努力吐了几次舌头,而僧人却没有相应的动作。

后两次发生在我回宾馆的公汽上。一位五十来岁的妇女上车,一个小女孩立即给她让了座。下一站,上来两位僧人,一位戴眼镜,消瘦而文质彬彬的样子,另一位则肥胖而壮硕的样子。两人二十来岁,都穿着红色的僧袍,时髦的运动鞋。看见僧人,那位妇女很惶恐似的站起来,给他们让座。戴眼镜的僧人似乎是在婉言拒绝,那妇女则吐了吐舌头,舌头伸得很长。僧人没有回应。再过一会儿,胖僧人身边有位子空出来,他就坐下来,拿出iphone玩起来。

坐在我邻座的是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奶奶,搀扶她的小女孩可能是她孙女。老人穿着整洁,动作干净利落,看起来是出自世家的德高望重的老人。老人坐定之后,就开始念诵经文,偶尔停下来跟孙女说点什么。那孙女很乖巧懂事的样子。老人邻座是一位四十来岁的女子,坐定之后也开始念诵经文,其间似乎停下来跟老人有过几句交流。说话之间,中年女子对老人吐了吐舌头,吐得不是很长。老人作出了回应,也略微吐了吐舌头。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对吐舌头的回应。前两次没有回应,因为被吐的对象是僧人,而这一次吐舌头与被吐舌头的都是平民。

我看到的三次吐舌头现象,至少直观上并不雅观。如果不是事先被提醒过,很容易产生误解,引发一些不好的联想。不过,既然是一种风俗,必有其历史和文化的背景。我们的理解和认识总是基于我们的文化背景,对于异质文化,在我们缺乏深入理解之前,最好还是抱着一种宽容的心态去接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