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贾同领
《弟子规•余力学文》是分叙的第七部分,主要是应该德才兼备的介绍。
在古人看来,“德才兼备”是德在先,德是最重要的。是在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行为规范后,如果有余力才去学文。现在我们看到的环境好像全变了,想学的、交流的都是属于“才”的部分,真正对于“德”的学习和研究少之又少。
1、只学不实践,华而不实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原文解释】不身体力行上述所教的孝、悌、谨、信、爱、仁,纵有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华而不实的习气,又怎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呢!
《弟子规》现逐步成为小学生的启蒙读物,很多人都会背的很熟。这些内容是否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却是一个很大的问号。它是需要一条条的去落实,会背诵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停留在文字上的是知识,落实到工作生活中的才是智慧。
有些人知识懂得很多,在和别人交流时,洋洋洒洒,大道理说一堆,但就是自己没有去落实。现在人动不动就说这智慧那智慧的,其实还都属于知识的范畴。用净空法师的话说,“儒学、道学、佛学”,这些是知识;“学儒、学道、学佛”,这些才是智慧。写到文章里、学术交流的,只是知识;而智慧是通过用心实践而得到的。
战国时期的赵括,熟读兵书,非常善于谈论兵事,很少有人能理论过他,但他没有什么实际带兵经验,只是纸上谈兵。结果,在一次带军打仗中惨败,把自己性命都搭上了。没有人想成为赵括这样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学习到的知识,还要在工作、生活中去实践,积累经验。
在企业中,有些人浮于表面,在制定企业制度、规划企业发展时,往往显得空中楼阁,很难落地,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力行”与“学文”的关系很像企业的销售部与市场部,销售部是执行部门,为了达成目标而努力拼搏,但容易只看眼前,忽视长远,急功近利而走偏;市场部主要是营销策划部门,想尽各种销量提升策略,但容易华而不实。企业里经常出现销售部抱怨市场部的策略脱离了市场,达不到实际效果。
理论与实践不相结合,容易走向偏差,如果只懂得道理,而不去落实,是很难有说服力的。现在弘扬传统文化,为什么难以让别人接受?因为一些所谓的“国学大师”,台上讲的和台下做的都相违背,自己都不身体力行,如何能让别人信服呢?
我们睁眼闭眼看到的、想到的都是自身以外的世界,一直想去改变的,也是外部的人、事、物,却很少向内审视自己的内心。很多事情自己内心的转变才是根本。
2、只做不钻研,难有正见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原文解释】只是一味盲目去实践,而不钻研书中的学问,就容易按照自己的偏见做事,就不能明白世间万物的真理。
前文介绍只学文不实践是不行的,但只强调实践,不钻研学问也是不行的。没有正确的判断和方向指引,会走不少弯路。每个人都习惯凭自己的经验去判断,如果这种经验是错误的,那就得不出正确的结果。
现在喜欢看书学习的人少了,更多的是围绕着手机屏、电脑屏和电视屏“三屏”而生活。这些如果不加以控制,都是一个人颓废的节奏。
在企业中,什么样的人事业发展快?如果只凭经验,不提升总结、归纳和把握趋势的能力,就很难在企业中得到提升。有人很纳闷:为什么那些埋头干活的提拔慢,反而那些能言善道的人提拔快?会认为这很不公平,其实这些人是会总结、善思考,多把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和领导分享。
企业员工的学习,有几种不良倾向。
第一种是不学,理由是忙。其实忙往往是一个借口。
第二是乱学,喜欢听一些高喊口号的“高大上”课程,听多了,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去做了。
第三种是盲学,只要是成功者所做的、说的,都认为是对的。其实一个人、一家企业的成功有多重因素,外在的背景、时机,内在的德行、资源等,我们了解的只是一部分,切不可把一个点的成功扩大到一个面的成功。
有成语“知易行难”,但“知”真的容易吗?现在信息量巨大,虚假信息充斥,想从中得到正知正见,并不简单。略懂一点皮毛,就以为了解了事物的真相,难免犯错误。
我们咨询公司在服务企业时,经常听到企业说“这些我们都知道”,真的都知道吗?在大量真假交融信息中甄别并提炼出“真知灼见”,没有深入的研究和学习是不可能做到的。
职位越高、专业越强,越容易造成经验主义,固执己见。但现实是知识更新很快,应该“活到老、学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