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帅
5月25日,郑州东明路城北路塌陷,长约3米,宽1米。据悉,郑州西三环曾连塌18次。市民:习惯了。 (5月26日@人民日报)
一个区域能连塌18次,估计会让生活在这里的群众心惊肉跳,惶惶不可终日。此刻,我们和当地群众一样不禁发问:“塌陷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能否查清真正原因?”“建设管理是否存在严重漏洞?是否应该追责?”“今后道路的建设管理如何改进加强?能否确保出行安全?”。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有关部门全面整治的同时,道路仍然接连出现塌陷。
接连出现塌陷,纵然可能有地质条件、工程技术、雨水冲刷、地下管网等诸多因素影响制约,但屡修屡补仍无济于事,这背后建设管理者的责任恐怕难以推卸。市政公用事业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向来马虎不得。道路塌陷不可怕,群众的安全感“塌陷”才可怕。市民的一句“习惯了”,不知道出了背后多少心酸与无奈。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一些干部政绩观扭曲,好大喜功、作风浮躁,在工作中很容易产生偏差,引发错误。一些城市建设管理者盲目追求表面的“高、大、上”,简单地认为道路笔直、路面平整、标牌大气、标线崭新的路就是好路。至于地下管廊能否跟上发展形势,排水设施是否经得起极端天气考验、照明设施是否满足群众需求等实际问题统统抛到脑后。这些干部的工作标准是成果是否“高大上”,却忽略了“为了谁”的思考,忘记了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是服务群众、改善民生。这也就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一些地方城市道路会出现“接连塌陷”、“逢雨必涝”咄咄怪事。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能否直面问题、倾听民声、真抓实干、动真碰硬,已经是摆在干部面前的现实考验。
城市建设管理者应当警醒:路塌了,千万别再把民心“陷”进去。
(2015年9月2日,本文首发于中国作家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yc/2015/2015-09-02/145759.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