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高境界的“萍常心”点个赞


    

  歌词“我要飞得更高”,是我们这个时代竞争的印记。河南大学常萍老师的选择却与众不同,甚至可以称得上“另类”,但值得推崇与颂扬。

     1月7日上午,河南大学超规格举行专门仪式,由副校长亲自给退休讲师常萍老师颁发副教授聘书,继续为本科生授课。这个消息在河大校友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学子们奔走相告,竞相传播,纷纷庆贺。 

      这是为什么?常老师又有什么样的“萍常心”?

   她不出书、不发论文、不申报职称,课堂却堂堂爆满,有人驱车数百公里只为听她一节课,退休时还只是个讲师。

  “听她的课是在接受一种洗礼,一种穿越尘世满身满心污垢踏入圣地进行除尘的洗礼。”听过她的课的人会这样感叹。

  “她课讲得特别好,感觉蹭课的人比本班的学生还多。”一个叫陈小南的研究生说,“站着连听了两节课,虽然有点累,但听她讲起课来,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完全沉浸在课堂中。”陈小南说,常老师给她的印象是吸引力强,板书文字也是龙飞凤舞,再加上手臂挥舞的动作,煞是有力度。第一次听课,她就被这位先生震撼了。

   她用毫无做作的行动守护内心的真实,教她的学生们在当代社会要学会“诗意地生活”。“她把对人生的感受、想法都贯穿到自己的教学中,不只是教授知识,更是在传递人生的感悟。”她的学生、后来留校任教的黄鑫说,她是用自己的生命在课堂上舞蹈。还有的学生说听常老师课就如同“接受了神示般的经历”。

  申报职称需要论文,“她的每一堂课整理出来都是一篇很好的论文,但是她没有那么做。”觉得那“没意思”。

  常萍老师从1983年开始在河南大学讲授古代文学课,直到2015年10月退休,职称依然是个讲师。很难想象,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年代,在这个比学历、拼职称的洼地,她居然没考虑过职称的晋升,至今也没了解过教授和讲师的待遇差别。这须要何等的实在,何等的低调,何等的淡泊,她又是如何练就出一颗超凡脱俗的“萍常心”?

  常萍老师这次迟到的聘任,是去年主管教学的河大副校长刘志军从朋友圈了解到她的事迹,专门“点名”听了常老师的课,“丰满了对常萍老师的认知”后经学校研究结果。假如没有没有这位可敬的刘校长,假如刘校长没有伯乐精神,“口碑教授”常萍讲师的课就令人惋惜地终止了。那不仅是人才的不幸,也是对河大学子的残忍,更是全社会的悲哀啊!

  这里,本文无意对值得反思的职称评定制度去作过多的解读,也无意去抨击我们社会有机可乘的“唯上型”的晋升机制。只是为常老师,和那些千千万万个还没被发现的,且不求被发现的高境界的“萍常心”们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