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是实现社会再生产良性循环的必要途径


 “如果这种过程扩大了,这包括生产资料的生产消费者的扩大,那么随着资本的这种再生产,工人的个人消费也可能扩大,因为这个过程是以生产消费为先导和中介的。但商品的一大部分只是表面上进入消费,实际上是堆积在转卖者的手中没有卖掉,事实上仍然留在市场上。于是危机爆发了。它不是表现在消费需求,即个人消费需求的直接缩减上,而是表现在资本对资本的交换,即资本再生产过程的缩减上。”[1]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危机的论述,要求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要保持生产与消费的均衡发展,其一方面要求生产者“以销定产”,生产适合社会需求的商品;另一方面在产品价值分配上,要提高活劳动的价值,保障居民有一定的消费能力,最终使生产与消费之间协调发展。
  “商品交换过程是在两三个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形态变化中完成的:从商品转化为货币,又从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形态的两个因素同时就是商品占有者的两种行为,一种是卖,把商品换成货币,一种是买,把货币换成商品,这两种行为的统一就是:为买而卖。”[2]
 “商品的交换过程是在下列的形式变换中完成的:商品-货币-商品。W-G-W。为了把货币吸引出来,商品首先当对于货币占有者是使用价值,就是说,用在商品上的劳动就当是以社会有用的形式耗费的。某种产品今天满足一种社会需要,明天就可能全部地或部分地被一种类似的产品排挤掉。”[3]
马克思关于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形态转换的论述,对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正确地处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正确地处理内需与外需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商品完成一次完整周转的过程为W-G-W,只有完成上述周转过程,才能顺利实现社会再生产。而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在消费方面,我国目前明显地存在高储蓄、低消费的现象,即劳动力作为商品只完成了由W-G的转换,而没有完成由G-W的转换。这种现象的形成一方面使我国以生活资料形态为表现形式的商品销售不畅,使消费不能更好地发挥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过高储蓄在导致社会资源浪费的同时,也为投资膨胀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外,就外部需求而言,加入WTO以后,我国目前已经积累了巨额贸易顺差,在对外贸易上没有做到收支平衡,其在一定程度上预示我国外贸结构存在诸多问题。鉴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生产与消费、内需与外需的失衡,笔者认为,当前应该通过采取以下措施来加以解决:第一、通过建立强大社会保障制度的方式稳定居民未来收入预期,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刺激居民消费,使生产与消费之间协调运行;第二、通过着力改善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对外贸易技术含量的方式,缩小贸易顺差,实现贸易收支的基本平衡。
  “只要卖者还紧紧握着他的商品的转化形态即货币,这个商品就仍然处在第一形态变化的阶段或者说,只通过了流通的前半段。”[4]
马克思关于货币流通的论述,充分说明了商品向货币形态转换的必要性。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高储蓄、低消费现象,为了更充分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一方面应通过科学合理的投资,用活储蓄资金;另一方面应该通过培育阶段性消费热点、公平国民收入分配、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方式,来促进消费,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消费升级。


[1]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89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126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27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13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