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结症还是依然故我


         经营性公墓改革发展到今天。有50%的经营权依然在各级民政部门的手中,或直接经营,或参股控股,或开左灯向右行。国家民政部曾经一度公开宣传的中国殡葬事业改革发展指导报告中指出,要在五年的时间内实现政企分开,民政部门要成为真正的行业管理者。同时指出,民政部门要中控制的公墓中彻底脱离出来,五年内实现这个目标。

    我曾经为这个政府的这个决定而欢欣鼓舞过,认为这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民政部门的为所当为。我的欢欣鼓舞总是那么的脆弱。很快我就发现这个工作目标是无法实施的。因为它只是一个指导意见,不是一个正式的政府决定,在涉及基层组织或个人的实际利益的时候,利益的持有者完全可以对它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更有甚者,走一条与此完全相反的道路——政府成立与区民政局行政同级的平台公司,强制控股当地所有大大小小的公墓,成为这些单位利润分配的最后决定者。

   在这样的管理经营的模式之下,这些公墓的经营成绩,管理水平,服务品质自然是粗糙而低质的。如果你要想在这些单位当中,看到一个经营性公墓应有的人文生命文化的精神性,那你就是痴心妄想了。一位在这种企业中工作的朋友告诉我,这哪里是什么企业化经营,它就是一只市场经营的搅屎棍。我非常认同他的看法,十分理解他的愤怒。因为他是一个正直的,有道德感的人。

   中国的社会体制改革已经将近进行了40年。40年的艰难历程,在我看来,问题的结症还是依然故我。改革的阻力不在社会百姓,而在政府自身。始终是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的斗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实权的斗争。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表面进步,并不能全面证明社会体制改革的必然进步。

   据说,清王朝的张之洞先生曾经提出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革思想。这种思想的实质,也就是要在政治上,坚持固有的体制模式。也就是要在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结构形式和社会治理模式上,依然坚持旧有的传统。我看到的城市经营性公墓20多年的历史就是这样的一张旧符。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状态? 最直接的讲。地方的具体的民政部门不愿意从垄断的经营中走出来。不愿意从利用国家公权为小团体或个人服务的既得利益者的位置上主动离开。这是经营性公墓不能在体制上实施真正的改革的根本原因。一个小小的殡葬设施其改革都如此艰难,国家那些更重要的部门的改革的艰难程度,自然可以略见一斑了。

   中国国家改革的实质是政府对自己改革。说改革的艰难,大都应该归因为政府自己对自己的改革的艰难。其本质的艰难是吏治制度。高级官员经常更替,地方基层官员稳坐钓鱼船。基层官员养成了观风使舵的政治敏感,于是左挪右移,就成了不倒翁和最大获益者。这就是中国老百姓充分鼓励其子弟报考公务员的原因。

   我对当今政府的反腐运动深表拥护,这是党的自救、国家的自救。这种自救的深度何时能够具体到基层呢?这就是国家管理制度改革的深水区了。经营性公墓的改革只是整盘棋中的一个微小的点而已。我个人只是能够从这个点的变化中,去体会到国家改革的状态而已。

201611010:47